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

STRESS - 心理壓力與東方運動

世界衛生組織 (WHO) 表示,醫學快速進步,但是對於癌症,AIDS,憂鬱症還是束手無策,就台灣小小的地區,每天自殺人口就有幾十件,WHO表示全球平均每年有一百萬人口自殺,前十名全由前蘇聯集團唯物論國家包辦,而這問題將逐年增加。
 
世間凡事多
從學生時代繁重的課 業到今日競爭激烈的工商社會,各行各業不斷的競爭進步,由不得你停下腳步來,加上愛情婚姻、成家立業、生育兒女,人生的路途上免不了種種的挫折,此時你的 意念就會聚集在腦部不停的思考,以求最佳的途逕來解決問題。由於長時間的思考,意念向頭部聚集繃緊,心不能放而神不能歸,當然不能入眠,除非使用藥劑,意 念往上聚集繃緊,下元則虛,頭重腳輕,外強中乾,不能下聚於丹田,下元則不固,當然氣也就容易上浮、往外散發消耗,形成惡性循環,身體愈虛弱,而人們在受 到任何挫折大多能百折不撓,發揮強韌的求生意志力,但如久病不癒,元氣必損,因為腎為元氣之腑,故有久病及腎之說,腎氣不足提不起精神,無法面對挑戰,意 志力當漸消沉而氣餒,失去信心,故在媒體上常看到“久病厭世而輕生”的報導。
我 們的內臟器官之所以不斷的在体內工作,是因為自律神經系統它會自動的支配,不用我們的自由意志去指揮帶動它,但自律神經會受我們的情緒所影響,當我們事業 重輟,愛情失意,遇到心理無法承受的打擊,或接到重要的任務有時間緊迫性,意念就馬上聚集在腦部,一心一意要把事情完成,如個性較急者,責任心強的人,想 把工作放下,就怕不忠於職責,不合乎自已的人格形像,如此的神經系統、肌肉、血管收縮緊繃,久而久之習以為常,長久思慮過度消耗外放不歸而傷神則神智便會 產生問題,身心失去平衡,如頸背僵硬,腦中風、癡呆症、神經痛、呼吸短促、腦神經衰弱,內分泌失調、胃腸病等等。這都是由於心理而束縛了自已的生理,成為 自己的身心障礙,自律神經失調,是陰陽背離的現像。
 
近代學者對於心理壓力的研究
由於心裡壓力神經系統便武裝起來,以應付緊急狀況而使腎上腺大量的分泌產生可體松,而可體松的功能是增加血糖,使我們有活動能量,但可體松的增加卻使得淋巴細胞減少,而淋巴細胞是免疫系統的重要護衛者,所以可體松的增加也使免疫力降低,抗體減少因而產生更多的疾病。
1991 年Mr. Joe Macdonald Wallace著作中陳述:下丘腦指揮腎上線髓質分泌副腎上腺素的同時,也令腦下垂體影響腎上腺皮質分泌一組具有多種功能的皮質賀爾蒙 (corticoids)。這些賀爾蒙對於激發及維持壓力反應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會消耗某些細胞或組織,以提供所需的能量,激活起一些修補或替代機制, 保持體液及體鹽的濃度。數十年前,薛利 (Selye) 將腎上腺皮質所分泌的這些賀爾蒙描述為“適應的賀爾蒙“, 當它們的分泌量減少時,適應能力隨之降低,而疾病也隨之而來。若這些賀爾蒙耗盡時,很可能就會帶來死亡。
Pennsylvania 大學的Sterling和Eyer兩位學者研究指出,分解狀態(緊張): 停止合成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增加消耗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能量的使用),提高血液中葡萄糖、脂肪酸含量,脂蛋白及膽固醇濃度降低,增加生產 血球及膽汁酵素,減少骨骼的修補及復原,減少製造免疫系統細胞(胸腺縮小,循環白血細胞減少),一些正常具有高代換率的細胞(例如內臟、皮膚等)的修補與 代換減少,血壓升高,心臟的輸出增加,增加鹽與水的維持量,減少性過程。
 
先賢對於心裡壓力的研究
    黃 帝內經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驚則氣亂,思則氣結”為心裡壓力致使精神外耗而絕的趨向,由於長時間的思考,意念聚集在 腦部無法放心,如此的繃緊、剛陽、表現於外、動態而局部性,其結果是消耗、疲勞、萎縮、在上頭部、頭重腳輕,胸口繃緊、堵塞、在下則空虛,所謂的外強中 乾,孤陰不長,獨陽不生,也就是易經所說的否卦 “為天地不交,萬物不長,上下不合,匪人擁塞之意”這和現代有些頂尖選手為了突破成績,不知節制,超越體能所及的訓練,甚至食用興奮劑而耗盡內氣的一種陽 極屬性,黃帝內經曰“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了解自已的心裡壓力程度
這 往上聚集繃緊久而久之習以為常的意念,便停留在大腦,而氣隨意念聚集繃緊堵塞形成習慣性的動作,這可以從某些現象而了解,每個人的意念聚集停留的點都不一 樣,可以試問,你的意念平時停留在那兒,為讓學習者對意念更清楚停留點,我也常讓學習者試著用力推我,而推者所用的力量大致有三種:
1.其力量聚集於手臂和肩膀,這是一般運動者的習性。
 2.其意念全往頭部聚集,在推者的感覺,已盡全力,但被推的人感覺得到,推者的
  力量全部往上聚集繃緊,而絲毫不覺得有力量加注於被推者。
 3.生活悠閒能靜心的人,比較懂的用腰腿的力量。
   所以有心裡壓力者必須很清楚的了解你的意念停留聚集點在那兒,那你當很清楚必須放鬆靜心下來,各部位的神經系統和肌肉不受束縛,放鬆自已找回自已。
 
近代學者對於放鬆的研究
Pennsylvania 大學的Sterling和Eyer兩位學者研究指出,合成狀態(鬆弛):增加合成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成長與能量儲存),減少消耗蛋白質、脂肪、碳 水化合物,減少葡萄糖、脂肪酸膽固醇等,增加骨骼的修補及成長,增加製造免疫系統細胞(胸腺及骨髓的白血細胞),一些正常具有高代換率的細胞(例如內臟、 皮膚等)的修補及代換增加,血壓降低,心臟的輸出減少,減少鹽與水的維持量,增加性過程(包括細胞組成方面、賀爾蒙方面、心理方面)。
 
放鬆靜心注意事項
    心裡壓力者,神經系統肌肉繃 緊,心神不安,心火妄動,則心煩、失眠、肝火上升,雖然有決心毅力要讓心靜下來,但又苦無門路,想放鬆自已,神經肌肉未放鬆硬要意念如何,這是違反生理現 象,心無法清靜,其神經系統無法放鬆,器官組織都繃緊著,而要意念守這裡,守那裡,形成意念過重,更不能放鬆,如此的練習氣就滯留在那裡,其結果是心悸、 頭暈、目眩,神經系統還未放鬆而心急於靜下來,你會有往上浮的感覺,就如隔壁的火車慢慢的滑動,你會以為我們的坐車在滑動,後來發覺我們的坐車並未起動, 當神經系統未鬆弛,如刻意練習,你將會出現很多與事實不符的現象,但強求適得其反,當然走火入魔。在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等名著都以“淨心無為”為宗, 為真理之正體,並沒有怪力亂神的敘述,論語曰:敬鬼神而遠之。要打坐,站椿,練習氣功,切記先要知道如何放鬆、淨心。
 
放鬆靜心的練習觀念
    病初癒者,體弱多病者,中年後 當以內歛多於外耗而養之,心因性疾病者,適合那種運動,運動量的多少,這都要依虛實、體力和繃緊的程度而定,剛陽有餘,當呼出滯濁之氣,虛弱不足,當吸入 天地精華,日月虧盈, 損有餘,補不足。從放鬆空無,心能放,而無礙障,氣則從之。呼能放鬆,吐出滯氣,釋放壓力繼而能內歛內藏,呼則氣出,陽之闢也。吸氣飽滿而緊之,吸則氣 入,陰之闔也,易經曰:陰為陽之母,一呼一吸,一陰一陽,陰陽互盪,使之周流不息,萬物則生。
對 於有心裡壓力者,常用的方法以身心合一的練習,較容易進入放鬆狀態,我們可以試著肩膀、手肘的肌肉和關節鬆開,神經系統當然也隨著放鬆,而神經系統沒繃 緊,頸背才能稍許放鬆下來,接著胸口、橫隔膜鬆開,而能心腎相交,也就是易經所說的:水火相濟,陰陽合一則生的道理。腰胯鬆開而能接地,比如說:把拳頭盡 力握得緊緊的,這是我們的心意要力氣盡力聚集表張在拳頭,用力一段時間後力氣用盡了,人也累了,相反的如我們不用力而是放鬆,經時間的練習,放鬆的深度當 然可以更放鬆,放鬆的步驟順序從心àà神經系統à肌肉器官組織,而有心裡壓力者宜從肌肉à神經系統à意念à淨 心的順序,較容易放鬆,肌肉神經系統放鬆了,心也能放下來沒束縛,精神就會覺得輕鬆舒適感,如此的放鬆內歛歸元,老子曰“專氣至柔,能嬰兒乎”回歸腹式呼 吸,靜心養氣,腎氣足則可制火,一些心因性而引起的頭痛、牙齦痛、肝火上升、脾氣爆燥等問題則迎刃而解,易經為既濟卦  :為陰陽二氣相交,水在火上,火當消,剛柔得濟而正位,把全部現象做一個圓滿的結束。
 
先賢放鬆靜心的觀念
放鬆淨心,這在我們的先賢的經典中都有很根本的詳述。
易經曰:易無思也,無為也,感而遂通天之故。
道德經曰:至柔守靜而統之以大,更以〝無為而無不為〝之觀念來貫通全書。
黃帝內經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休 身養性只不過求其能放心而已,老子道德經以“清淨無為”為宗,就如杯子能用是因為“空”間大,能納物,如我們的心能放“空”也就沒有蒙蔽,智慧則生,心能 放,神經系統鬆開便恢復自然。就如易經內的復卦  “復其見天地之心”當神經系統的肌肉放鬆沒束縛,顏面神經、肩膀、胸口、橫隔膜、鬆開而能歸丹田,然能腹內鬆淨氣騰然,再而鬆腰落胯而落湧泉接地,莊子 曰“真人之息以踵,常人之息以胸”太極拳鄭曼青大師曰“吸天之氣,接地之力,壽人以柔”因全身鬆柔,沒束縛,呼吸也就能通暢,加以放鬆緞練,而呼吸能更深 長,血液的供給也就更充足,細胞活化,體質增強。
練習放鬆釋放壓力的方法很多,依教學經驗以華陀五禽戲,鄭子三十七式太極拳效果最佳,其貴在於繃緊的意念隨動作而放,達到身心合一的狀態。
華陀五禽戲:華陀為後漢大醫學家,精通各種經典,尤以醫道及養生學為最,有神醫之稱,本“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理念創作五离之戲,吐故納新的導引術,身心隨著動作一開一合,使各關節經絡舒暢。
鄭子三十七式太極拳:鄭曼青大師所著,其要訣在心,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精神能放鬆,然能虛靈頂勁,沈肩墜肘,涵胸拔背,鬆腰落胯,全身放鬆,沈入腳底而接地,這合乎易經的復卦         “鬆開束縛打開蒙蔽的心理障礙,復見天地之心,還我本來面目”然再從腳àà腰 節節貫串行於手指,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如此心靜、神凝、氣歛而內聚,養精蓄銳,繃緊的神經隨著動作而放鬆,放鬆到那裡,呼吸也就能深長到那裡,體質也因 呼吸的深長而增強。達到身心合一,對於不易入靜者,從動作來帶引其心意,讓心意不停留在腦部,而使神經系統慢慢鬆開,將後天培養的身心障礙捨棄,各部位肌 肉器官也隨著放鬆,因此一些緊張而引起的病就會獲得改善。
  
太極拳是副交感神經訓練運動,就此與交感神經運動比較如下:
 
 
太極屬性
生成方式
生理狀態
呼吸現象
生成效果
動作走向
動作部位
肌肉狀態
用勁狀態
訓練目的
呼吸方式
思考模式
副交感神經
放鬆落差
動中求靜
勻緩細長
內歛合成
整體
不用力
柔勁
以心領身
心與意合
自然式
反者道之動
反相思考
交感神經
緊繃落差
動態
不勻間段
消耗
直線、間段
局部間段
用力
硬勁
硬式
正面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