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

論太極拳的“呼吸”與“氣” 張 升

“呼吸”二字,在古代拳論中並不多見,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只有一句“能呼吸,然後能靈活”。然而此太極拳論中這個呼吸到底講的是什麼?時下最常見的 說法是逆腹式呼吸,也就是在吸氣時,小腹內收,此時為提、為合、為虛、為蓄,對方也就被拿住了。呼氣時小腹外突,此時為放、為開、為實、為發,對方隨著自 己勁力的吐出也就被發出去了。要反復練習,通過兩人反復喂手,互相糾正,就能“由招熟而漸悟懂勁”。太極推手的功夫就在這小肚子一鼓一癟的練習當中練出來 了。還有的說是順腹式呼吸,深呼吸,自然呼吸等。然而所有的這些說法,都沒有離開人的自然呼吸即肺氣呼吸這一觀點。而呼吸關係到練拳人的身體健康,甚至生 命。筆者不願看到廣大的太極拳愛好者被誤導,將自己二十餘年練拳心得公開,供大家參考。
太極拳的呼吸,不是平常人所理解、所能做的那種呼吸,而是內在的、用意念導引的丹田呼吸。丹田呼吸與口鼻呼吸共存,但它不受口鼻呼吸影響,與口鼻呼吸沒有 直接關係,太極拳的呼吸就是“開合”。陳鑫說:“一開一合,拳術盡矣。”此一語切中要害。懂了太極拳的呼吸,就懂了開合,也就懂勁了。懂勁後只要勤下工夫 練,就能一日千里。與人接勁時,內氣入丹田,此時自己有氣斂入骨的感覺,對方有被拔跟和有勁也使不上的感覺(因為他推不著我的勁),此時,自己為合、為 吸、為蓄、為拿。內氣出丹田,自己有氣達四梢的感覺,此時,自己為開、為呼、為放、為發。而且內勁能控制對方的勁源,對方縱然已感覺我的勁力,但為時晚 矣。
說到這裡大家也就清楚了。真正懂得“開合”的人就懂勁了,也就能“隨曲就伸”,能合化、開發,自然能靈活。
再說氣,拳論中對氣的提法很多,這裡不再一一列舉,氣沉丹田大家都知道。《十三勢歌》裡有“腹內松淨氣騰然”。這句話很重要。現在很多朋友練拳,向下沉 氣,小腹外突,結果把小腹練得很硬、很實,可下盤還是不穩,為什麼呢?因為太極拳的“氣”與“呼吸”是密不可分的,不懂呼吸,也就是不懂“開合”,呼吸氣 不可能真正到達丹田。丹田氣是真氣,真氣歸丹田後,腹內是松淨的,可以產生守中的效果,而不是硬、實。硬、實是努氣的結果,沒有中,下盤不會穩,更不可能 “腹內松淨氣騰然”。武禹襄說:“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又說:“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乍一看這兩段話是矛盾的, 容易造成拳友誤解。這氣到底應不應該有啊?回答是肯定的,應該有。但必須是內氣、真氣。“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這裡說的氣是用意念導引的 內氣,真氣,是丹田呼吸之氣,是“開合”之氣。由此可以產生內勁。此氣豈能沒有?當然這需要練功者的基礎條件和長時間的練習,以及明師的指點。而“不在 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這裡所說的氣則是指人的肺氣或濁氣。試想推手時把氣努在胸腹內,能不滯嗎?人的內勁,內氣,在外力、濁氣過多使 用的情況下是顯現不出來的,這個問題比較難懂,不是真正懂勁的人體會不到其中的感覺。再者,練拳時拳式動作不要配合口鼻呼吸,自然呼吸就行了,不然很容易 產生氣滯,造成胸悶、氣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