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6日 星期二

太極拳鬆身練氣


練拳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六點:

1.放鬆:肌肉、韌帶、神經、一切都要放鬆,尤其是要從大腦直接減少神經的衝動;頸側、肩窩、胯下處要鬆開,這三處的放鬆最有利血液分別輸送到頭、手及腳等處。

2.
注意身體的感覺:加強知覺神經的敏感度,以察覺身體任何部位的種種變化,如溫度、液體壓力、脹、癢、麻等等。

3.
挺豎身體:全身挺直,在高度不變的情況下放鬆;收下巴,豎後腦杓,頭頂向天挺拔,尾閭下垂,而得以拉大脊椎骨間的空隙,有頂天立地的感覺。

4.
虛實分明:全身重量只落入一腳之腳底湧泉,另一腳不吃力,空虛,即雙足要虛實分明,此外腹虛背實、上虛下實也要多注意做到。

5.
腹式呼吸,但也不凸肚,即要守丹田。而下腹腔及薦椎之命門處要鬆開,隨呼吸而嗡合。

6.
運動程序要由腳而腿而腰,而左右腳虛實之交換要透過尾閭,左右手之交換要透過夾脊,才得以中正。
 
太極拳鬆身練氣
練太極拳主要是放鬆。
怎麼知道放鬆了呢?在水中如果不放鬆,一緊張,人就沈下去,換不到空氣,會喝水;因此馬上要做出正確的反應,即放鬆以便浮出水面。有時反應錯誤反而緊張,就沈下去,受到懲罰。在這有效的獎懲迴饋系統下,一般而言也就學會了放鬆。
但在陸地上用什麼作為獎懲呢?根據前面人體的基本特性,肌肉收縮會作功,可以舉物;當站著放鬆,這些原本由肌肉支撐著的重量就會落到腳底湧泉,腳會感覺到重量增加,有了這種信號,就知道放鬆了。
放鬆的另一個信號是落到腳底的重量產生反作用力,這個力會送到身體其他部位而被感覺到。這種感覺就可以稱為「氣感」,實即力在液相中傳遞,就是壓力波的訊息。

練太極拳時,能感覺到這兩個訊號,便表示鬆身作對了;因而繼續練,結果越來越容易感覺這兩種訊息;而且強度也越來越強,也就是說養成了迴饋系統,氣功就越練越有效了。
所以太極拳大師鄭曼青創陸地游泳說。藉身體覺知重量變化及氣感有無,來連接腦的知覺區到運動區,再運作到肌肉而成,此即一般運動練習之原理,而此一「知覺-運動」之連結需長期訓練,所以太極拳需長期演練即此理。

如前所述,腦神經之衝動與否為肌肉緊鬆的主因,因此鬆身之要領可由腦神經直接下手,即放空(腦),此即佛學上所用的方法,直指心(腦)。如能同時直接減少腦神經刺激又訓練「知覺-運動」,即所謂身心雙修,練習成效要快得多。
綜合而言,鬆身即有氣感,而鬆身可由腦神經直接下手,或由迴饋控制而學會放鬆神經而放鬆身體。
 
與生俱來的氣
這 種鬆身引起的氣感(即力在體液傳遞的信息)是與生俱有的。我們在正常情況下,心跳、血液輸送、呼吸、腸胃蠕動、肌肉收縮、走路跑跳都會產生液相壓力(波) 的變化。當某器官的血液輸送不正常,這個壓力(波)也就不協調;在身體表面比較易於測知壓力(波)變化的一些部位也就顯示出這種不協調,這就是中醫脈絡診 斷的原理了。往 常因為肌肉緊張,身體內液體壓力(波)的信息不易察覺;鬆身之後這種信息就越來越明顯,對氣的感覺也就越來越強。越鬆身,氣越順。一般而言,小孩像水蜜桃 一樣液體多,又因肌肉還沒有發育完全而有身體鬆柔的特質,所以氣強。老人則因肌肉鬆弛無力而體鬆,但大多數老人因為體液不足而呈現乾瘦,藉練太極拳,老化 的身體可以恢復到嬰兒一般,如老子所說的「專氣致柔嬰兒乎」。

氣行鬆柔處
練拳初期只有手掌略有氣感,而後逐漸增廣、增強,長期磨練終可達到「牽動往來氣貼背」,更深一步,心想哪兒氣感就到哪兒,到了「行氣如九曲珠」的地步。清晨醒來或練拳時意守丹田,全身有如蒸熟了的饅頭,脹、熱、鬆、滿,內部微微顫抖,但不形於外。全身進入一種激發共振態一般,此時心神一聚,全身就靜如止水,成為穩定態,全身舒泰萬千。

經 長期練習太極拳之後,體驗到氣(壓力波)主要走鬆軟的地方,如肌溝、韌帶等身體上相對比較軟的地方;哪兒硬,氣就堵在哪兒。藉著堵的感覺讓運動區找到要放 鬆的地方;鬆了堵氣的地方,氣就走到下一個硬的地方。由於太極拳練習時要求頂勁、尾閭中正神貫頂、含胸拔背,因此氣在腹部向下走,背部往上走,即所謂「河 車倒轉」。因為練太極拳不是用力讓氣衝擊堵的地方,而是鬆開堵的地方,所以氣不會走岔。

身 體上任何開口如眼、耳、口、鼻、肛門等附近的皮膚結締組織都會比較密實,這些位置氣不易走。簡言之,身體表面有兩型感覺氣循的部位,一類是氣感強的,為氣 循行主要路線上的點;一類是氣感弱的,即氣不易走到的地方,而這兩型常符合脈絡上的穴道。練太極拳就是要放鬆這些地方,使氣走得更順:液相壓力傳送過程中 最易因緊張造成密實不等而作用於緊張處,也易因身體晃動彎曲而中斷。所以練太極拳的上半身要挺直像門板一般,壓力波才能傳得遠快。所謂拉筋就是鬆開氣走的主要路線;而氣感弱的部分要多按摩以軟化之。

身體內肚子最柔軟,擴張幅度最大,也就是說最容易產生壓力波或消除其他地方產生的壓力波。為了提昇身體壓力波的力量以打通身體內不夠通暢的地方,肚子就不能隨呼吸而外擴,因此要用最少的力量拉住它,此即守丹田。肚 子不隨呼吸而向外張合,那麼要怎麼取代橫膈上下產生的空間變化呢?要用下腹腔或薦椎的命門區來共振之。一面意識到丹田的位置,即於該處似有若無的略加緊 張,而同時命令全身放鬆。這時腎及許多內臟都得到壓力波的按摩而有良好的血液供應,所以練太極拳為內功。練太極拳肚子內臟很有彈性,即此結果。

壓力波在體內傳遞,如同水潭中落葉所激發的漣漪,水並沒有傳移,但信息已經播出。太極拳高手一動就五心相通,即頭頂、二手心、二足心都有氣感。

練氣以健身
太 極拳,不只是養身氣功,而是能自衛的武術。為了這種目的,練拳過程中,大腦要非常清楚地主動調控身體各部分的張力,這樣才不會太鬆懈(即只有鬆)而中斷了 力的傳遞或太緊張而在緊張處承受到力,阻隔了力的傳送;太鬆太硬都會傳遞不出力。經長期的訓練,養成條件反射,就可不再經由意識,而在身體任何地方的壓力 有所增減就能自動下降或上升。因此太極拳高手不容易生氣,血壓也不會高,血壓一升高就自動下降了(血壓即血液壓力(波)的一種測量值)。這就是太極拳養生 之道的道理之一。

為了達到有效的氣感,身體要放鬆、要拉筋、要養成頂立的姿勢,這些動作都有一定的健身功能,但更神奇的是氣在體內循行時的功效。它可以改變 局部器官的血液量而有按摩作用,有促進體液及氣體交換,及改變溫度等,例如傷風著涼時,可藉想鼻喉等部位,使之擴張,而得到更多的血液量,帶來溫熱、氧氣 而得不藥而癒,早日康復。

結論
總而言之,身體各部位因各類組織鬆密不等,以致壓力波在體內有一定之傳遞路線。當身體某部分器官受損而血液分布不均,則體表壓力波之分布也就改變了,所以可以查出身體哪兒有病變。經鍛鍊而放鬆身體,身體越鬆,壓力波越容易傳遞及被察覺,即可藉增強體內壓力波而得以調整全身的體液而有益身心,此即氣功。這種運動對腦的思維能力也有所增益。鍛鍊身心的目的不外乎延年益壽不老春,活得健康愉快,但更重要的是增長智力,腦子能清爽,判斷正確,做事有效,不煩不惱。

陳章波任職於中研院動物研究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