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姐突然臉色慘白,四肢僵硬發麻,全身冒冷汗,直喊著快窒息了,吸不到空氣了,一旁的親友叫她做深呼吸的動作,卻不見改善,立刻送到醫院急診室,醫師為她注射鎮定劑,才慢慢緩和下來。等她恢復後,醫師向她及親友解釋,這是過度換氣症候群,通常是起因於情緒壓力的波動,導致快速的呼吸,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太低所導致。
通常在遇到親友情緒緊張或恐慌時,大家都會安撫他(她)做深呼吸的動作,我們傳統上都認為深呼吸可以緩和緊張或恐慌的情緒,但是深呼吸真的就能立刻讓情緒和緩下來嗎?恐慌時呼吸真的都很淺嗎?其實在恐慌或情緒激動時,人每分鐘的呼吸量是正常呼吸量的好幾倍,即使像氣喘發作,患者感覺呼吸不到空氣時,每分鐘所呼吸的空氣量也是正常呼吸量的3-4倍。其實他們不是呼吸的空氣量太少,相反的,他們是呼吸過多的空氣量。
傳統上,不論是練氣功(氣血循環)、放鬆(緩和情緒)、治病(氣喘),大家都強調要練習深呼吸,尤其是用腹式呼吸的方式來做深呼吸。很多人強調深呼吸,因為深呼吸可以吸入更多的氧氣,排出更多的廢氣(二氧化碳),大家都認為氧氣是好的,而二氧化碳是不好的,事實上真是如此嗎?以現代呼吸生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是有待商榷的。
我們可以做一個很簡單的實驗(如果您有氣喘、過度換氣症候群或其他呼吸道問題,請勿做此實驗),您現在連續很用力的快速深呼吸,很多人不到5-10分鐘就會感覺頭暈,為什麼您快速深呼吸,照理說呼吸更多的空氣,氧氣量應該很充足,二氧化碳濃度也很低(排出更多的廢氣),為何腦部還會因缺氧而頭暈呢?這就是人體的奧妙。我們在肺部的空氣交換,是濃度高的氣體往濃度低的方向流動,所以吸進來空氣中的氧氣會進入微血管中,而微血管中的二氧化碳會進入到肺泡中,在呼氣時排出;但是在細胞的內呼吸時,卻不是濃度高的氣體往濃度低的方向移動,氧氣從微血管進入細胞的關鍵,取決於細胞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如果細胞中二氧化碳濃度夠高,微血管內的氧氣才會被釋放到細胞內。這就是為什麼當您快速做深呼吸時,雖然您吸入的氧氣量充足,卻會因腦部缺氧,而感覺頭暈的關係。因為雖然您吸入的氧氣量很充足,但是因為快速深呼吸時,二氧化碳被快速的排出,導致細胞內二氧化碳的濃度太低,微血管中的氧氣因此過門而不入,無法被釋放到細胞內,導致腦細胞內的氧氣降低,最終引起頭暈。
為什麼很多人在做深呼吸後會感覺神清氣爽、放鬆情緒呢?真正的關鍵其實不在於深呼吸,而在於呼吸速度放慢以及規律均勻的呼吸。當您呼吸速度放慢時,細胞內二氧化碳的濃度就不會過度的被排出,當您呼吸速度放慢,尤其吐氣的速度比吸氣速度更慢時,除了二氧化碳排放的速度降低,同時活化副交感神經,讓自律神經獲得動態平衡,進而才會讓人感覺情緒放鬆。
有些深呼吸的訓練,強調吐氣時很快速的張口大喝一聲,聲稱將身體的穢氣排出,有助於身體健康,以呼吸生理學的角度來看並不適當。張嘴吐氣本身會讓呼吸道變乾燥,如果用鼻腔輕輕吐氣,呼氣的空氣中之水分可以有效的回收,若是張嘴吐氣,空氣中水分回收的效果差,呼吸道自然會變得乾燥;其次當快速張嘴吐氣時,呼氣時間比吸氣時間短的話,就無法藉由呼吸來達到自律神經動態平衡的效果,因為吸氣是代表交感神經的運作,而吐氣則是副交感神經的運作,現代人的自律神經失調通常都是起因於自律神經太過活耀,我們可以藉助較緩慢的吐氣,來活化副交感神經以達到自律神經動態平衡,所以如果張口快速大喝一聲吐氣,就失去這些作用了。
當人在情緒激動時,很自然地就會呼吸急促,這時候要讓他做深呼吸的動作,其實是有點困難。就好像如果您開車從山上下山,即使不踩油門,車速也會越來越快,此時要讓汽車立刻停下來是很困難,但是也不能讓車速毫無控制的加速,這時該怎麼辦呢?相信您會採取不斷的輕踩剎車方式,讓車速不至於如脫韁之馬般的難以控制,相信您很清楚,如果將剎車踩死來減速,車子很可能就會翻車。所以當您情緒激動或恐慌而呼吸急促時,記得以輕踩剎車的觀念讓呼吸慢下來,此時也不須強調腹式呼吸,因為除非經常練習腹式呼吸,不然在慌亂中,很少有人可以立刻學會腹式呼吸的。
當呼吸急促時輕踩剎車的呼吸方式為,每五次的呼吸暫停一次呼吸,等呼吸速度慢下來恢復正常呼吸速度時,再調整呼吸方式,讓吐氣時間比吸氣時間長,比方說吸氣時數1.2,吐氣時數1.2.3,同時將嘴巴閉上,呼吸時空氣皆從鼻腔進出,這樣既可讓呼吸速度變慢,更可讓呼吸節奏規律,只要能慢慢地、規律均勻的呼吸,自律神經就能恢復其動態平衡,讓情緒放鬆、壓力釋放。
所以真正健康的呼吸觀念,是慢呼吸而不是深呼吸,我們要效法的呼吸是烏龜式的慢呼吸。老僧入定的龜息法呼吸,其實吸氣量是很淺、很少的,您甚至感覺不到他在呼吸,您絕對看不到老僧入定時做深呼吸。您如果要練習深呼吸,記得最重要的前提是慢呼吸,如果您遇到親友情緒激動或恐慌發作,不要叫他(她)深呼吸,而是要引導他(她)慢呼吸。以呼吸生理學的觀點,最適當的呼吸應該是”靜、細、慢、勻”而不是傳統的”細、長、慢、勻”,也就是呼吸應該要安靜無聲、輕柔、緩慢、均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