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0日 星期三

漫談孫臏拳的傳承,並簡介其拳法

 孫臏拳廣佈於山東省境內的一個地方拳派,附會為戰國時期軍事家齊(今山東)人孫臏所創,但無文字記載。

    孫臏拳在武林中又被稱為長袖拳。因古人衣袖寬長,該拳便利用了這一特點,習練者手藏袖中,虛實難測,變化詭異。

                    


    除了藏拳袖,孫臏拳的最大特點是它的腿法——蹣跚步。

    孫臏拳也叫武子拳,據說是清朝同治年間,山東萊州府掖北人氏施德所傳,其師不詳。施德字仲義號逸翁,他一生惟慎,擇徒嚴謹,活到一百四歲,雖多子多孫,也只選其一子施仁方傳承,同時收有一男一女、皆為好友之後為徒,男欒二公、女秀蓮(後收為兒媳改名于嫻助),從此,施家沿襲門規,一直到解放建國前,再未外傳。 


                                      

               欒二公、山東萊州府掖北人,力大無窮,終身未娶,其堂侄欒秉信為人忠厚,長年在外趕腳(趕大車),為求防身公將所學盡授其侄,侄在外又收山東、東阿縣張家樓張好春 張再春兄弟二人為徒(二人皆為趕車人),其中一人收山東陽谷縣楊廷棟為徒。
 
    楊廷棟,1926年來青島承接韓魁生的國技學社,改名揚明齋,教授孫臏拳。1934年11月青島國術館新館在廣東路一號建成,楊明齋出任二課課長,楊即打破門規,在青島廣收門徒授藝,從此孫臏拳在青島民間有所流傳。由於楊明齋參加抗日離青,在青授藝時間不長,楊為了推進教授孫臏拳的進度,在眾多弟子中,採用了教 大架不教小架,會小架的不教大架,所以大多數弟子能有機會系統的學練孫臏拳者、實屬不多。更由於當時授藝也僅限於身教、口授、心悟的方式,惜未能留下有關文字方面的記述。

              



楊廷棟(揚明齋) 
    楊鈞韶名廷岳,楊明齋之兄,(1950-60年代曾在青島小陽路小學工作,文革期間離開青島)文武兼備。一生堅承家傳洪門拳黑虎拳,長短兵刃無一不精,1920-30年代,以多種長短拳械對練著稱,實為一代武術大師,但他不會孫臏拳。

附:楊明齋嫡授的十大弟子
       劉慎思  譚會朋  高作霖  王茂禎  劉文炳 
       祝正森  杜玉嵐  張文德  徐自良  欒秀雲(女)

     十大弟子多已作古,聽說高作霖老師還健在,欒秀雲在北京,改名欒素貞,如健在也已有90歲。

    楊慶章,楊明齋之子,(住濟南幹石橋)1969年7月在濟南,應楊鈞韶之約,與楊慶章有過幾次接觸,可惜他沒有學過武術。

    楊慶先,(楊鈞韶之子)高芳先(楊鈞韶之義子)均為楊明齋之弟子,都在臺灣,現皆已作古。

    張文德,楊明齋的嫡授弟子,善搏擊摔跤,現已作古,享年九十三歲,他生前為傳授孫臏拳法默默地耕耘一生可謂桃李滿天下

     傅志文,張文德嫡授的得意弟子。自幼習武、酷愛中國傳統武術,善搏擊,為了繼承先師遺願,繼續發揚光大孫臏拳法,於2002年1月 在市南區朝城路5號(朝城路小學內)掛牌成立青島孫臏武館並遍邀島上武林界前輩和武術界眾多名師,組成顧問組和強有力的教練班子,教授孫臏拳法和孫臏散手及眾多傳統武術套路和國家規定套路,武術散打、拳擊和女子防身術等。

根據《青島日報》的報導,在青島孫臏拳的第五代傳人中,掌握全套拳法的只有一個人----孟憲堂。


介「孫臏拳拳法

風格特點

    《孫臏拳譜》記載「孫臏留下長袖拳,三百六十手相連,雞腿龍腰潑猴性,鷹眼猿臂象鼻拳」,其拳理要求靜似雄雞、動似龍腰、靈似潑猴、神似鷹眼、鬆肩如長臂猿;其拳型多以「象鼻拳」為主(即南派之鳳眼拳惟凸出中指);步法多為「蹣跚步」,蹣跚取意於《孫臏兵法.數陣之法》中「……叛山而退」,叛山即蹣跚,意指撤兵時不走走路,孫臏拳步法亦為如此,左晃右移,拳譜有云「孫臏拳法世間稀,步踏罡七星奇,氣丹田尖點地,蹣跚跛行左右移,前進後退莫換腳,左搖右擺尋真機」。

              


孫臏拳的最大特點是它的腿法——蹣跚步

拳法動作

    孫臏拳手法為打穴為主,並以蹦、彈、抓、挑、鑽、擂、拉、劈、抄、砍、截、擺、封、捅、砸等為輔;腿法有踢、碰、蹬、踹、踩、掛、跪、截、跛等。出拳講究擰、絞、纏絲旋勁、拳走曲線、曲中求直、直中求曲攻中有防,防中有攻。並講究「三出而一主」,即兩臂一腿並發勁其中有一主要動作。

    交手時主張側身對敵,講究側身對敵一字形,交手須知保三中,護住頭胸腰三位,順勢技擊不留情

    技法以「圓、角、線、點」為總則,圓指步法不走直線,角指站立對己有利之角度位置,線指搶攻敵最佳路線,以求最時間攻敵之所救,點指盡量減少攻防次數,達到一觸即發,一發就到,一點就勝。戰術有謂「空、誆、虛、實、晃」。

    拳法以組合形式為主,每一手即為一個用法,三百六十手可以互相串連,進攻時可以採用組合連擊,講究一掌不到二掌跟,三掌四掌齊跟進 
                    

 

高作霖

    戰術以「空、誆、虛、實、晃」為主,以動作迷惑對方,有真有假,有虛有實,欺詐疑惑,擊打對方。

    孫臏拳演練中要求:內外相合,形意相通,並要明理內外動靜之關係。

    拳諺:「有架無力空做勢,有力無架勁白費。」。就是說拳架與力是個結合體,只有正確的結合,才能發揮其拳法的功力。任何拳法也都是把力(勁)貫穿在拳法的紮架和套路中,通過日常不斷地演煉,功力才能得以提升。

    孫臏拳是「鬆肩拔肋,力貫梢節」,要求是「手是流星,臂是線……」是著力於梢節。把「滾、纏、穿、抖,寸、彈、鑽、合」八種勁法,貫穿在拳法的紮架和套路的演煉之中。

    現將寸、鑽二勁轉述如下:
寸勁: 一觸疾發、勁力突然;發如猛虎、力能排山。
鑽勁:含如弓張、發似弩箭;觸則即發、勁疾而旋。

           


掌握全套拳法的只有孟憲堂

大架、小架、過手架 

     大架和小架都是孫臏拳360手中非常重要的演練套路,在演練中都有其非常嚴謹地不同要求。有大架步難跟,小架意難運大架不大,小架不小之說。

     大架是(大架煉勢十二八)96手。是在演練啟架的基礎上,練的是膽、力、猛。在演練中,大架要求充分發揮膽之在先,膽壯神旺。力之發出,山倒樹傾。不招不架,猛粘對手的要求。孫臏拳在搏手中,要求作到三五相貫,即用多個不同的三手或五手為一小組合,編成套路來進行基礎演練,如大架在第24手,二龍劈水到28手的三龍鬥海,就是一個五手的小組合,用的是麒麟步(擊一步二),練的是在運動中以速度來增強擊打的力量,粘住對手,不給他還手的機會。這就充分地體現了大架的膽、力、猛氣勢。因為無膽不敢上,無力手腿不實,無猛速度慢,粘不住對手,就給對手留下了防守反擊的機會。
 
    小架是(小架煉意九個八)72手。是在演練開啟架的基礎上,通過在套路的演練中進行發音(只有自己聽到)叫力,來鍛練提高滾、纏、穿、抖,寸、彈、鑽、合的力道(內勁)和以意發力的意識。不斷地向擊一步二,逐形疾發的搏擊水準提升。

             


黃連順演示孫臏拳

    過手架是(四八喂打過手架)32手。是弟子在熟練掌握大、小架的功法之後,師父為弟子演練搏擊開手喂招(領手對打),又稱開手架喂子手(青島地區叫三十二手)。在演練過手架時,一定要知道他的每一手,都是含有幾個動意,時時要用搏擊出手、三五相貫,變化無限、虛晃誆騙(《拳義》術變)的意識去演練。授藝者,也大都教到此為止,所以在青島地區有三十二手是孫臏拳精華之說。

參考資料

1. 史明《孫臏拳三十二技法(上),《武當》2009年第2期。

2. 史明《孫臏拳三十二技法(,《武當》2009年第3期。
3. 史明《孫臏拳三十二技法(,《武當》2009年第4期。
4. 蘭春玲《孟憲堂與孫臏拳》,《武當》2010年第2
5. 方剛、趙國良()、蘭春玲()源自戰國的孫臏拳:模仿瘸腿人站立的怪異步法》,《環球人民地理》,2011年第7期。
6.《孫臏拳只剩一人了!》,《青島日報》,20121210日,記者王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