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章仁 中華民國95年9月26日
前言
近年來由於視訊及科技的發達,藉由電影電視的傳播,「中國功夫」在全世界已形成了一種風氣,一股潮流,李章智(2005)註1現下世界正流行著功夫熱潮,歐美等西方人士也如火如荼的學習東方文化,其中最吸引人的運動可使說是中國功夫,年輕的學習武術,年長者練習太極拳保養身體,中國功夫電影進軍美國好萊塢影片風行大賣,中國文化也飄揚到全球。而且由中華武術會幾年前所舉辦的中正杯及世界武術錦標賽中,國內外群雄匯聚,看到各色人種雲集的盛況,即可見一斑,然而,再者近年來從大陸舉辦亞洲武術賽的積極,與致力將武術推入2008奧運會觀摩賽中,可見大陸方面的雄偉鬥志,企圖心強盛,大陸不僅舉辦世界性武術比賽,並制定其比賽方式及其規則,而且主宰領導的地位,不難而知欲將武術成為中華文化代表,也代表中國強盛的企圖。所以在兩岸對峙的狀況中,我們實不能不戰戰兢兢,隨時檢討自己,激勵將來。
劉雲樵(註2)就對東方武術而言,幾千年歷史文化,在古老的中國武術文化,它融合中華文化,而蘊藏了博大精深的內涵,莫說外國人,即使是我們自己人,亦不見得見到真傳,了悟其精要,恐怕也難以體會武術的真諦。國術在兩岸分隔後,在台灣50多年來的發展,始終以兼容並蓄的態度,與其說是如此,不如說沒有系統的發展,多以協會方式,採取各自存活,各自發展,若在分類上,只要沾得到武術邊的,都屬於國術範疇的技術,毫無區分地全收納,然彼此之間去能相安無事,也算是一種台灣奇蹟。
但是台灣武術,保守、穩定的作法,在近幾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已成為一種退步!,然而雖然各協會組織及政府都有關心過,但是自醒力不強,也不見積極建設,雖然中國自文革以來,中國武術名家凋零殆盡,使得傳統武術殘缺不齊,但近幾年來中共在北平、南京、西安、廣州、湖南、上海、四川等地設置了體育學院,專門培養武術人才,對於武術文化的前瞻性提出許多貢獻,也為保存中華武術文化作努力,是近年來可見的。相對在台灣發展上,在沒有效積極的管理,也少有前瞻性的貢獻,也因為統合能力不足,其自由性高,所以自由發展,就沒有一貫性的建設,因此為社會變遷已逐漸改變及式微中。李章智(2005)註3隨著國民政府播遷來台,此時更帶來了許多北方拳種傳入台灣,更多元性的武術流入台灣,也為台灣的武術展開一種新的面貌,促使南北武術交流頻繁。台灣因經濟繁榮政治安定,各種民俗文化被保留下來未被破壞,因此台灣武術保留著大量的道統武術(傳統武術)。雖然我們保有傳統的利基,而今大陸訓練出來的人才較著重在動作的花俏眩人,然非所有行家認同,但也不容忽視,在他們大力的推廣及挖整之下,規模形式凌駕在上,我們無法坐視不管亦不能高枕無憂!基於上述而言,我們對於自己的武術也有所期望,以及必須探索其未來的發展。
壹:早期台灣武術發展
其實武術起源很早,我們很難考就台灣真正的武術來源,就對史料而言民間的武術很少有資料,而官方資料大多源於軍隊史記,比較有資料的顯示,影響近代的武術較有力,也是這百年來,所以就以下列時期作說明。
1、明朝時期影響:
台灣的武術早在明末清初鄭成功遷移到台灣前就應該有了,在台灣武術比較可考據的,早期多來自鄭成功時期,受其影響最深,是目前有史料可依據的,例如:宋江陣它與武術團體有著密切關聯,何以說,因為教授者或教頭多為武術教師。關於宋江陣的源流,史料上有許多種說法:其一,有人以為源自古典武俠文學「水滸傳」,宋江攻佔城池所用的武陣。其二,認為這是少林武學的一支屬實拳派,與少林寺的散套拳及獅陣同時留傳下來。第三說,是源自戚繼光的「藤牌舞」或「鴛鴦陣」。第四說認為是源自鄭成功的「藤牌兵」及「五花操兵法」(註4)。這種說法在台灣南部是相當多的,則是它乃南少林武學的一支,屬於實拳一派,與少林的單套拳、獅陣、劍獅同時留傳下來。但是一般學著是認為,宋江陣脫胎於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的代表陣法「鴛鴦陣」,其要領為「不論操演或實戰,均不許亂了鴛鴦陣,隨離隨合,務要牢記」與宋江陣之陣法頗為相合,且由於戚繼光曾駐防於閩浙一帶,而臺灣之宋江陣又源自唐山(大陸),因此可証明鴛鴦陣與宋江陣頗有淵源。又南少林建寺於福建莆田,在地緣關係上亦應對宋江陣有所影響(陳丁林,民87)註5。根據學者考證,多數認為臺灣的宋江陣始於明鄭時代,鄭成功的部屬陳永華為了方便治理臺灣,提出了「寓政於教」的政策,結合民間信仰與地方武力而成的陣頭;換句話說它可能就是由明鄭的「藤牌兵」蛻變而來。事實上,宋江陣的源起,除了學者公認的「明鄭軍事訓練」之說外,跟其他三說也多少有關。其實宋江陣是武術團體的一種集體表現,將武術團練武的成果,在迎神賽與廟會中向居民表演及敬神之用,這種表演配合鑼鼓伴奏成一種「拳舞」,一則可以藉此練武操練身體,二則可以表演敬神,的雙重之利。
台灣的武術早在明末清初鄭成功遷移到台灣前就應該有了,在台灣武術比較可考據的,早期多來自鄭成功時期,受其影響最深,是目前有史料可依據的,例如:宋江陣它與武術團體有著密切關聯,何以說,因為教授者或教頭多為武術教師。關於宋江陣的源流,史料上有許多種說法:其一,有人以為源自古典武俠文學「水滸傳」,宋江攻佔城池所用的武陣。其二,認為這是少林武學的一支屬實拳派,與少林寺的散套拳及獅陣同時留傳下來。第三說,是源自戚繼光的「藤牌舞」或「鴛鴦陣」。第四說認為是源自鄭成功的「藤牌兵」及「五花操兵法」(註4)。這種說法在台灣南部是相當多的,則是它乃南少林武學的一支,屬於實拳一派,與少林的單套拳、獅陣、劍獅同時留傳下來。但是一般學著是認為,宋江陣脫胎於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的代表陣法「鴛鴦陣」,其要領為「不論操演或實戰,均不許亂了鴛鴦陣,隨離隨合,務要牢記」與宋江陣之陣法頗為相合,且由於戚繼光曾駐防於閩浙一帶,而臺灣之宋江陣又源自唐山(大陸),因此可証明鴛鴦陣與宋江陣頗有淵源。又南少林建寺於福建莆田,在地緣關係上亦應對宋江陣有所影響(陳丁林,民87)註5。根據學者考證,多數認為臺灣的宋江陣始於明鄭時代,鄭成功的部屬陳永華為了方便治理臺灣,提出了「寓政於教」的政策,結合民間信仰與地方武力而成的陣頭;換句話說它可能就是由明鄭的「藤牌兵」蛻變而來。事實上,宋江陣的源起,除了學者公認的「明鄭軍事訓練」之說外,跟其他三說也多少有關。其實宋江陣是武術團體的一種集體表現,將武術團練武的成果,在迎神賽與廟會中向居民表演及敬神之用,這種表演配合鑼鼓伴奏成一種「拳舞」,一則可以藉此練武操練身體,二則可以表演敬神,的雙重之利。
在台灣常見到的宋江陣可以說是台灣早期武術團體的一個雛形,就如現今的台灣國術館有明館及暗館之分,明館為宋江陣、陣頭等之武館,暗館為武術館,對宋江陣始於明鄭時代,鄭成功的部屬陳永華為了方便治理台灣,提出了「寓政於教」的政策,結合民間信仰與地方武力而成的陣頭;換句話說它可能就是由明鄭的「藤牌兵」蛻變而來,李章智(2005)註6(根據上述,研究歸納可知,實質上是為1.隨時可做反清的武力依據,不使人民怠惰,2.亦可隨時訓練,不用特別調用人民時間作訓練3.採小隊制,安排陣法利於攻防,後來因無法爭戰,遂結合廟會慶典而成為一種特色)。
宋江陣流傳在臺灣南部,其中以高雄縣最多,堪稱是宋江陣的故鄉。先前高雄縣的大樹鄉、內門鄉、台南縣市及嘉義縣市都有為數不少的宋江陣,但前者被研究的學者認為是早期的「宋江窟」;不過從廟會活動來看內門鄉可謂「宋江藪」。在內門鄉的資料介紹宋江陣指出,臺語「窟」與「藪」都是表示很多的意思。根據資料顯示,大樹鄉有十八個村落,幾乎村村最興盛的時候,有二十幾隊宋江陣,不過目前已經剩下幾隊而已。「姑婆寮」的老藝師們,大多數相信大樹的宋江陣是姑婆寮最早,是祖先一代傳一代留下來的,有歷史可查,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年,其實可能更早,因先民入墾大樹鄉早在明鄭時代就開始。內門鄉資料說明,其原名「羅漢門」,提到內門鄉的宋江陣,令人感到驕傲,內門人口不到三萬,卻有十五個宋江陣,然而這裡的傳統統民俗藝陣也面臨了薪傳的瓶頸,不過由於內門鄉內有「內門紫竹寺」及「南海紫竹寺」,供奉觀音佛祖香火鼎盛,兩寺的管理委員會非常重民俗技藝,不僅保存了為數可觀的宋江陣,該鄉保留的宋江陣,被譽為世界級的國寶技藝,同時推動民俗江陣古老文化的傳承不遺餘力(註7)。
我們相信的是隨著鄭成功來台灣時,武術將領軍隊中必定有武藝高強者,例如永春人林日勝、林興珠叔侄即為其中的佼佼者。林興珠還組織藤牌兵,鄭克爽降清後,藤牌兵曾奉調參加雅克薩戰役,打敗沙俄侵略者,其後並將藤牌軍列為綠營兵種。在鄭成功的軍隊隨之在台灣落葉生根或是有心組織團契,為保留反清復明的志向,必定有將武術流傳到民間,或是退役軍將將武術流傳於徒子,而代代流傳,而武術的種類當是以南方一帶的拳術為主,如早期在閩南一代的武術為,南少林一達尊、二太祖、三行者(猴拳)、四羅漢、五白鶴為主,少部分是廣東體系。
在明朝有名的組織如天地會,又稱洪門,根據洪門資料中提到,洪門之所以取名為洪門是因明太祖的年號是洪武,故以洪為名,而在理念中明朝才是真正的父母,不以外族滿清為父母所以指天為父,指地為母,所以又名為「天地會」。而洪門的創始人,其實創始者就是鄭成功,在洪門中稱之為「萬雲龍」或「萬大哥」,軍師陳永華以「陳近南」之名字來傳布,會中許多的事物的實際主持者為陳永華(註8)。鄭成功在台灣首先成立「金台山」,目前這一支系在台灣還是有在教授拳藝,例如:天地金台山勤習堂一十三代堂主」王進發先生,在勤習堂的介紹中就有說明,洪門傳到廣東時,將洪門天地會改名為三點會,後來改為「三合會」。
可見在明朝時期武術與軍事結合的興盛,由此的關係使得武術發展奠定基石,也可以說是台灣武術的開基時期,等於對武術而言是為開往繼來,往後的武術發展也藉由此而形成。
2、清朝時期影響:
上承明朝之風,接續是清朝時期,石萬壽(1986)註9教授在『家將團』一文中,即作以下的分析:『清朝自中葉綱紀廢馳以後,臺灣駐軍已不能維持府城的城防,及城內外的治安。尤其是鴉片戰爭以後,府城治安完全落在聯境組織的肩上,聯境組織為承擔此一艱巨任務,乃仿營兵組義民旗攘外,仿巡捕組冬防巡更隊以安內。及送王船之俗興起,部份供奉監察類神明的境,乃將巡更隊化妝成家將團,以鎮魔除妖,兼作不日定期的操練。及乙未之役,台灣淪陷,日本軍盤據肆虐,禁止義民旗、巡更隊的活動。台灣士民乃改義民旗為宋江陣,仍為民間的自衛團隊;巡更隊則大半消聲匿跡,只有一部份化為送王船的家將團。雖如此,清代的巡捕體系,仍得以藉著此一民間遊藝組織,流傳到今日,成為斬妖除魔的神界巡捕團隊。』
台灣初入清朝版圖時,由於地方下級機關制度欠健全,對政綱而言相當混亂,盜賊、民變及分類械鬥頻起,局勢動盪不安,因此在國家兵源不足,有賴地方拳勇之下,清朝鼓勵地方自行設立團練,於平時仍進行耕作,而於農閒時加強軍事練武,旨在地方有事時能保衛地方,以補兵防之不足(劉寧顏,1990)註10。因此台灣各地習武的風氣很盛,保衛家園以抗外侮,這段時間是台灣地區武術發展興盛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階段。
清朝初期統治台灣採「棄台政策」及「海禁政策」,造成台灣島社會長期處於動盪不安的狀態,反清叛亂、盜匪搶掠及分類械鬥四起,人們為了自保,習武以保衛家園成為當時社會環境的獨特現象,其中以西螺七嵌的武術最為出名,也最令盜匪聞風喪膽。根據西螺七崁的資料顯示,其宗親邀請阿善師開館教授武術,各村落配合度極高,相繼成立武館的原因除了因為當時盜匪猖獗外,西螺七嵌宗族團結及敦親睦鄰的觀念也是主因。特別每年十月秋收後各村落舉行祈安謝神迎神賽會,恭迎「七欠媽」鑾輿出巡繞境各嵌部落,而各嵌武館也利用此時將平常練習的武術陣頭表演在眾人眼前,行程浩浩蕩蕩,鑼鼓喧天,熱鬧非凡,這盛典成為西螺七嵌地區一年一度的大事,平常練習的武術此時得以表現在鄉親面前,於是各武館更加努力練習,武術的發展越是蓬勃(廖貴莊等人,1989)註11,這種型態的顯示又與前所述的宋江陣有異曲同工。在振興社的介紹中指出,清朝道光年間,劉炮,字明善(阿善師),從福建漳州來台灣,在西螺創辦廣興武館「振興社」,同一時期,西螺大戶廖金埜結合廖家傳武術與來自唐山的武術名師高榮師的武藝,積極在地方推廣。他的七子廖懋昭(別號萬得師)聰穎過人,盡得其真傳,在光緒年間考取武秀才,年方二十四歲即開設武館,由其父取名為「勤習堂」,廣收門徒。「振興社」與「勤習堂」在台灣是流傳非常廣的兩個武術社(註12)。
清光緒二十二年,也就是日本明治二十九年(西元1896年),日本據台第二年,西螺七嵌青年響應全台各地的抗日運動,組織義勇軍參與對抗日軍的入侵,日本守備隊中因此有人傷亡,台中守備隊對西螺七嵌地區的人民採高壓手段,限制所有武館的發展與活動,最後命令各武館關閉,部份七嵌門徒只得向外發展,避居他地暗中傳授七嵌武術,這不只影響西螺地區,大致上整個台灣都被限武,不許私人練武,防止席五之人反抗。在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各地土匪也陸續被剿滅,地方治安獲得改善,習武保衛家園已不是那麼重要,西螺七嵌的武術因此逐漸式微
(廖丑,1998)註13。
後來隨著清朝的統一兩岸,多少有著武術的交流,日據時代有鶴拳名家到台灣教拳引起甚大的影響,然而流傳在台,卻在大陸失傳,這種拳術也是存在的,像台灣鶴拳在大陸已經瀕臨絕跡,而只剩台灣有保存,武術名人陳明崙師也提到鶴拳相關的史實,據鶴拳歷史提到,縱鶴拳始創人方徽石,字世培,福清縣茶山人,生於清道光元年(1820年)來台傳授「縱鶴拳」。其門人較有聲名於武林的有唐依鶴,程學琛,黃霖,蔡道年,子~方永華,侄~方永蒼,像阿鳳師的徒弟,李棟樑、林永持、祝師等,都是一時名師。縱鶴拳在台灣十分流行,另有食鶴體系林德順(蕊師),另有鳴鶴系統,日本剛柔流始創人東恩納寬量及宮城長順曾在福州拜鳴鶴大師謝崇祥為師習藝,著名太極大師黃性賢先生早年也是學習鳴鶴拳法,有關於鶴拳的體系目前所知道的有永春白鶴拳潘世諷先生、勤習堂白鶴拳王進發先生在嘉義、台灣朱水官老師父傳系福州鶴拳賴東盈先生(註14)。
由此可知,在動盪不安的政局裏,武術團體成為安定時局的良方,大多數的武館都是因此影響而設立,更可知大多結合廟方集會力量及拳勇形成保衛團體,這時期可以說是台灣私人武館的先鋒時期了。
3、民國時期影響:
在民國初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後,為弘揚中華武術,強健國民體魄,宏揚國威,馮玉祥、李濟深等一批國民黨元老發起創立了中央武術館,在幾經波折之後在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李烈鈞的大力支持下,於民國17年成 南京中央武術館全稱為“國民政府直屬國立南京中央國術(研修)館”,簡稱“央館”。根據中央國術館史料記述,其名譽館長馮玉祥將軍,館長為張之江將軍,副館長為李景林(註15)。之後國術館便熱熱烈烈的展開招生,在一九二八年十月,中央國術館舉行第一次的武術考試,這次考試通稱為〞國考〞,國考的目的當然是要選拔優秀的人才,所以考試的內容刀、槍、劍、棍、拳樣樣都來。而且功夫講求實用防身所以也有對打角力、散打、長兵器和短兵器都有比賽。所以當時的學員是各個門派的精英,第ㄧ期學員特別稱作“央館教授班”,是為了培訓館內的教授人才,中央武術館前後共招了五期,學員約共五百人,這對中國武術後來的現代化教學或是武術人才的培養有的重要的影響 。中央武術館曾在1928年和1933年在南京舉辦過兩屆武術國考,進行拳術、長兵、短兵、散手和摔跤等比賽。還組織過一些規模較大的武術表演活動,如
1929年在杭州的「武術遊藝大會」。1936年中國武術旅行團訪問東南亞,1936年中國武術隊赴柏林奧運會表演等。並舉辦過各種形式的短期訓練班,以及學術研究工作,出版了不少武術書籍。
民國時期在民間出現了許多拳術社、體育社、武術館等武術組織,其中,以上海「精武體育會」最為龐大。它以上海的總會為中心,逐步向外發展,後來在一些省市建立了精武分會,還在南洋一帶建立了海外的精武分會,將中華武術轉播到海外。再來是南京中央武術館的成立,不少武術家受聘在武術館任教,培養了許多武術專門人才。當時的武術發展可以說已經結果,武術已聞名于海內外,特別要提的是1936年中國武術在柏林奧運會1936年在德國柏林舉行,由張文廣、溫敬銘、鄭懷賢、金石生、張爾鼎、寇運興、翟漣源、傅淑雲、劉玉華等人組成的中國武術團,這些人幾乎都是中央武術館的人員,在德國的漢堡、法蘭克福、柏林等城市做了精彩的武術表演與示範,受到西方人士的喜愛(註16)。
民國38年政府遷台ㄧ批中央國術館武術名家也跟著到台灣,如第ㄧ期第一名畢業的武狀元「千手擒拿」韓慶堂先生、摔角大王「花蝴蝶」常東升先生、八極拳名家李元智先生、查拳名家張英健先生、角力名家潘文斗先生、武術名人傅淑雲女士、武術名師范之孝先生等人及當時中央國術館所設立的國立武術體育專科學校的吳文忠教授、郭秉道教授等人及國大代表兼武術名人陳泮嶺先生,這些人位台灣的武術界注入了ㄧ股新的力量,對台灣的武術推展及武術教育有著重大且深遠的影響(註17)。
國共爭戰時期,隨著國民政府播遷來台,此時更帶來了許多北方拳種傳入台灣,對台灣的武術展開一種新衝擊,由於台灣政治安定經濟繁榮,各種民俗文化被保留下來未被破壞,因此台灣武術保留著大量的道統武術,武術界也展現百家齊鳴的盛況,民間與政府有相當多的武術社團成立,中央方面有中華武術總會、太極拳總會,各縣市也有武術會與太極拳支會,與各地都有不同的武術團契推展,所以說當時台灣是學習武術的一個優良園地。
這些拳術社、體育社、武術館等武術組織,對普及武術、發展武術和研究武術,在當時都曾起過積極的作用,也對後代有多有模範及奠基功能。
4、大陸武術對台影響:
中共取得大陸政權後,開始發展了所謂「新武術」(或偁競技套路)的新式套路(註18)。從1949年到1955年為競技武術的初創時期,此階段由於中共政府的推廣,於1950年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在北京招開了武術座談會,與會者有天津張文廣、上海徐致一、北京田鎮峰....等,在認為體育項目應不斷的發展與推廣之下,競技武術蓬勃發展,民間亦成立了許多武術組織,以這些組織大力推動武術活動,並舉行全國性的武術比賽。從1956年到1966年四月,此時期是中國武術穩定發展的階段,由中共政府的推動下,從中央學校到地方已有明顯的普及性,但當時的武術競賽亦存在不少問題,其中較顯著的是,比賽項目太少、規定過死,不利於各種傳統項目的發展和風格。有些套路過多,且吸收了體操、舞蹈動作,喪失了武術運動的本質。1966年到1976年此時期為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時期,此時的武術發展遭受嚴重的限制,文革期間,許多拳譜、書籍被銷毀、武術器械被迫收繳並摧毀,就連許多老拳師也被殺害,幸運逃過一劫的師父們,也都為了自保隱居山林,或裝瘋賣傻避禍于市井之中,自然傳承下來的人也較少了。在文革結束後,中國政府當局感受外界壓力,也因著運興盛可以宣揚國威,提升國家形象及名望,故想恢復武術運動,於是推動挖掘整理和發揚傳統的的民族體育和武術,無奈時間久遠,許多老拳師都已亡故,一些珍貴史料一時難覓或遺失,而流傳許久的許多珍貴套路,便在此時消逝,形成斷層。
大體說來,從1949 年武術在中國大陸的發展到文革後十年,全國武術的整體水平大為提高,加上中央政府的推廣武術活動,也已成為人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然而於1987、1989年先後兩次於日本、香港舉辦的「亞洲武術錦標賽」,首次將競技武術推上亞洲國際的舞台,更於1990年競技武術列入第十一屆亞運會,在1991年10 月北京也舉行了第一屆世界武術錦標賽,計有四十多個國家三百多名運動員參加,是武術運動推向國際舞台的另一里程碑,並企圖將武術提升於奧運會中,可見武術未來仍受大陸整體的主導,而我們的武術也受到其影響,未來的武術發展將大有其變化。
經過上述這些時期的發展歲月洗禮及文化淬練,演伸了台灣武術的風格及文化,也是兩岸有差距的地方,武術其實改變都有其地緣關係及環境文化的風格含在內,也為什麼世界武術雖都有之,但沒有一國可以與中國相比就是在人文風貌種族之繁雜與多元,於是台灣武術雖承襲於中國,但在人文風俗改變亦會存在有其特色,那麼對於本身的特色在於何處及與要何保存文化,這就是明確的課題。
貳:台灣重要社團的影響
根據上述,我們不難知道武術發展受到團體力量的影響,那麼過去重要的台灣武術性社團對於武術的貢獻就相當重要,雖然重要社團很多,經整理後,列舉其中影響力大的,根據各協會史料記載,說明其組織發展及其主要工作,但我們不論其功過如何,他們對影響台灣武術界是不爭事實及舉足輕重的,然事實上是功多於過。
(一)台灣省國術會、(註19):
(1)、前言:
台灣省國術會成立於民國四十年(1951)九月。首屆理事長王成章將軍擔任,民國五十六年(一九七八)八月起由簡欣哲先生擔任至今。台灣省國術會成立至今會員以達二萬九千餘人,組織完善並有公有會館101坪,堪稱國內組織龐大之人民團體。
(2)、組織發展:
據資料指出,其創立於民國四十年六月,由海內外同胞及熱愛武術的同道組成,因感受到日據之時,日軍企圖消滅我台胞的民族意識與精神,對於民間健身技藝【武術】鍛鍊與傳授,更被列為禁絕事物,使居住在台灣角落台胞引以為辱,苦不堪言。
台灣光復國土,台胞慶幸歸祖國懷抱,對武術當應起衰振發,發揚光大,海內外武林耆宿與武術界先進,均感應即時發揮武林忠孝節義古風,經由海內外武術界人士王成章、簡欣哲、龔爾康、陳乃鼎、張詳三、錢宗範、張峻峰、章寶森、顧忠年等十多人發起籌組「台灣省武術會」經省社會處准予組織後,先後招開三次籌備會,研討會章等有關事宜,未及二個月參加會友竟達三百餘人之多,籌備順利完成,而於四十年九月廿三日在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廳召開第一屆會員大會,經大會推舉省警務處長王成章,前新竹警察局長陳乃鼎、大律師彭令占、李謙、龔爾康為大會主席團,並選第一屆理監事。統整歷屆理事長如下表:(資料來源台灣省國術會)
年度
|
46年─56年
|
56年─86年
|
86年8月─91年9月
|
91年10月─現任
|
本會理事長
|
王成章 將軍
|
簡欣哲 先生
|
楊金木 先生
|
蔡崇源 先生
|
(3)、工作執行:
台灣省國術會除積極為會員爭取福祉外,為提升會員的技術與知識,每年定期舉辦有:一、武術教練、裁判講習班。二、武術教練、裁判講習班。三、獅藝教練、裁判講習班。四、全國性武術比賽。五、全國性武術比賽。六、全國性獅藝比賽。七、民俗療法技術研習。八、出版「武術之光」雜誌贈與會員。並且不定期舉辦整脊、推拿、針灸等研習班,以期保存並發揚中華傳統醫療技能,服務人群造福社會。
(二)中華民國國術總會、(註20):
據國術總會資料說明,歷屆理事長:蔡鴻文、劉松藩、汪敬熙、陳守山、吳鴻昌現任理事長楊瑞峰。
(1)、前言:
武術為我祖先所創的一種健身、強身、防身的體育運動,持別著重「術德并重內外兼修」、歷經數千年不斷的演變,與隨著時代科技進步,遂而形成今日以「武德」、「武藝」、「技藝」、「遊藝」的傳統民俗體育運動,目前不僅成為全民運動重要之一環,也是國際體育競技的重點項目之一。
(2)、組織發展:
民國三十九年,由武術界元老發起在台灣籌組全國性之武術團體「中華國術進修會」,歷經多次改組,至民國八十六年始正名為現行之「中華民國國術總會」,目前本會團體會員計有全國省(市)縣(市)級武術會二十二個及各拳種單項協會三十一個共同為發揚武術文化,推展全民運動而努力。
民國六十七年為因應國際發展,成立「中華國術國際聯盟總會(原中華國術世界促進會)」藉以推展武術「國際化」之工作,目前計有世界五大洲六十四個國家(地區)會員國,由此會前任名譽理事長陳守山先生擔任第一屆主席,現任主席由理事長楊瑞峰先擔任。
民國八十五至九十二年先後依「奥會」模式,分別參加「亞洲武術聯合會」及
「世界武術聯合會」,亦曾參與各該會所舉辦之有關活動。
(3)、工作執行:
1.年度全國(民)運動會、全國中正盃國武術錦標賽及武術聯賽,為發掘年輕優秀選手,提升國際國武術競技成績。2.教練裁判培訓:本會舉辦國家A級教練、裁判講習,各省、市、縣(市)按權責依計畫辦理B、C級教練、裁判講習,對提升教練裁判水準,頗具效益。3.段級制度推勳:為統一段級鑑定標準。4.國際競技及交流活動,悉按中華武術國際聯盟總會暨國際武聯有關計畫辦理,除參加世界各國之邀訪外,並主辦世界盃國際武術錦標賽由第一屆至2004年第九屆世界盃武術錦標賽暨水上擂台賽。5.優秀運動選手培訓輔導,依上級核定之二個訓練中心,全年貫徹執行成效良好。
(三)太極拳總會、(註21):
(1)、前言:
依太極拳總會資料指出:回溯旣往,我們確有很多成就,也有不少缺失,成就固足以鼓舞上進,缺失亦常能增加警惕,吾人自當淬礪奮發,朝旣定目標,循正確路線,繼續勇往邁進。不為已有成就而故步自封,亦不為遭遇阻礙而畏縮卻顧,方此濟濟多士同儕一坐,匯成群策群力,定有不凡收穫,希望全體會友同道,一心一德,團結和偕,合作支持,共同為發展太極拳而努力,庶可創造本會更佳之新猷懋績。
(2)、組織發展:
此會成立於民國四十五年十月,原名為「中美經濟文化協會太極拳委員會」。由立法委員韓振聲任主任委員。五十五年十一月五日假台北市中正路,正式正名為「中國太極拳學術研究會」,由韓振聲委員當選為理事長。連任四屆。
六十四年十二月廿四日,「中國太極拳學術委員會」參加「中華民國體育協進會」為單項運動團體會員,報奉內政部,准予更名為「中華民國太極拳協會」由石覺將軍當選理事長,連任四屆。七十六年至七十九年,由王延年先生擔任第五屆理事長。七十九年至八十二年,楊玉振先生當選第六屆理事長。 八十二年一月一日,「中華民國太極拳協會」為了配合「中華民國體育協進會」更名為「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報經內政部核准,本會改名為「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以迄於今,第七屆與第八屆由張肇平先生擔任理事長,第九屆與第十屆由詹德勝先生當選為理事長。
(3)、工作執行:
1.年度全國(民)運動會、全國中正盃國太極拳錦標賽及太極拳聯賽,為發掘年輕優秀選手,提升國際國太極拳競技成績。2.教練裁判培訓:本會舉辦國家A級教練、裁判講習,各省、市、縣(市)按權責依計畫辦理B、C級教練、裁判講習,對提升教練裁判水準,頗具效益。3.段級制度推勳:為統一段級鑑定標準。4.國際競技及交流活動。5.優秀運動選手培訓輔導,依上級核定之二個訓練中心,全年貫徹執行成效良好。
(四)文化大學國術系、(註22):
國術系資料顯示,民國七十二年中國文化大學在體育系下成立國術組,後來改為國術系,是國第一所有武術科系的學府,武術組早期有許多武術名師教課,如︰張敦熙、常東升、范之孝、傅淑雲、孟昭勳、劉雲樵、孫紹棠、郭秉道、羅開明、陳天一、王鳳亭、賀順定、唐克杰等人,一時拳術名人大師共聚ㄧ堂,為中華武術的薪火起了延續與推展的作用。
(1)、前言:
武術為我中華民族特有的運動,其對自衛、強身、健身、陶冶心性以及增強民族意識具有顯著的功效,於國際間已較之往昔更受世人重視。
此校為發揚中華國粹、推廣武藝學術、普及全民運動並促進中華武術的國際發展,在中華民國武術會前理事長汪敬熙先生及愛好武術的先進們促使支持下,於民國七十二年奉准設立體育系武術組,並於八十六年獨立為武術學系,實施專業教育,積極培養武術教育人才。
武術系組之創辦,端在建立專業學術規範,創導研究改進,使此一具有數年歷史的文化活動,能以繼承其優良的傳統,配合時代的需求加以創新,並配合專業教學,培養武術教育人才,發揚中華國粹體育,推廣武藝學術,充實全民體育活動,集體研究活動,並促進中華武術的國際發展。
(2)、組織發展:
歷任武術組主任:首任吳文忠博士、第二任翁啟修博士、第三任洪得明博士、第四任張昭盛教授、第五任陳嘉遠副教授、第六任蘇俊賢博士及現任莊榮仁副教授。
(3)、工作執行:
1.培育武術專業師資。2.培養教練。3.培育優秀選手。4.培養研究人才。5.培養社會各級武術行政單位基本幹部。6.培養社會武術推展中心經營企劃人才。
這些協會及學校對於發展武術運動不遺餘力,貢獻良多,在整個武術文化的保存留下良好的根基及基礎,但在社會潮流與時勢變遷之下,受到這股洪流衝擊也有許多改變,但各單位也一定有各自發展走向及因應之道,然未來的發展趨勢勢必會到各界的注視與重視。
參:現今武術館發展趨勢
台灣武術發展至此,自有風格與特色,在未來發展上須走出自己的路,近年來又受到西洋體育的刺激及外來武術融入,而其武術發展有許多融合與創新,然而這包羅萬象的做法,在和諧和團結上是值得稱許,也對未來生存帶來一些新契機,並且在相互競爭下得以刺激進步發展,可以說是值得欣慰的。但對傳統武術上及專業角度而言,是弊病,在推廣及水準的提昇上,卻產生了很大的障礙,對於專業水準而言,是必要專才專用,否則人才誤用及發展方向的誤導是不可能避免,對於發展勢必就有落差。就武術界團體而言,在共同為中國武術文化保留而努力,就應該予以分類,使的目標明確,如此一來不僅有助於每一類水準的提昇,這是方便知道武術的一些趨勢及未來的發展,也可以使我們得以明確的發展走向及未來應該如何使自身茁壯與發展。
然在前人的分類狀況下是可行與必要落實的,針對此發展方針,個人認為由於每一類自身性質不同,內涵不同,實有必要在統一的武術會下,相同於企業發展,需要有最高統籌單位,指出中心目標思想,劃分成立各類部門,然後集同性質、同內涵的人才,於各部門相互切磋、磨練,相互分工與合作,如此,方有希望在一片混沌昏亂中,把武術振興起來,進而發揚光大。這也提供相關單位及一些協會研究及探討未來的走向,況且近年來由於受到休閒潮流的影響,大家對於武術養生的重視日與俱增,越來越喜愛其養生的效果,對於武術的相關發展,也進入到企業化經營,武術的未來走向勢必需要考慮的,而非任由時勢的潮流衝擊,沒有任何的計畫。武術名人劉雲樵(註23)在國術應走的方向,提出六個分類,1、丹氣類、2、青草類、3、美技類、4、特技類、5、養生、健身類、6、技擊武道類。在國立體育學院國術研究中心專題研究發展重點規劃草案中也有分類,1、養身術、2、遊藝、3、武藝、4、雜藝、5、傷科醫療。這些分類,是因為本身國術就涵蓋相當多元的種類,對於國術的定義,在國術研究中心就指出,國術為中華民族古代原始戰技演化而成之,今日流傳於民間,包含技擊、健身、藝術、休閒、競技、傷療…等功能之各種傳統技藝(註23-1)。所以綜合上述,從武術價值上的分類亦可了解,武術價值本有技擊、藝術、醫療、養生、與其文化背景及哲理存在,在此歸納可略分為下述類,但是這些價值是無法全然分割清楚,所以對於分類是只能以大方向而言,這些都是未來的相關發展,若不區分對於發展方向性極易混淆。
甲、教學類:
此類主要可分為,武術教學及氣功教學兩大部分,就兩大部分分別敘述如下:
(1)、丹道、氣功類:事實上這類與武術是有相通的,由於休閒潮流及社會富裕的關係,重養生及體驗生活的觀念之下,社會上目前正流行丹功、氣功靜坐調養等教人練丹、練氣的風氣,它的產生主要是為養生治病,延年益壽,一般學習者多是一些病患與老人,自古中國的氣功及武術類皆有養生治病之功效,主要對氣血能量或身體機有障礙者而設,通常標榜簡單、易學、短時、效果快,它不像一般武術比較需要長時間身體的鍛鍊強化及操練,所以難易度上較容易,因此這一類學習的人口比較多,為時勢潮流所趨,商機很大。
其實,養氣、練丹本就是一件事,儒、道、釋、武、醫五家都有這門功課,觀其中心思想,本質不外三道法門,天道、人道、解脫道,個人歸類儒家為人道,道家為天道,佛家為解脫道。孟子曰「氣以直養而無害」,「吾善養吾浩然正氣」;釋家調息禪觀,觀照內視,破我法二執;道家主張性命雙修,調和龍虎、合乾坤,採日月之精,內練元氣金丹。而醫家導引練氣以筋絡為要,以達延年益壽;武術更說外筋骨皮,內斂一口氣,內外三合。不論所練為何?各派基本相通,而不外三調而已,調身為其其動作活潑流暢,調息離不開呼吸二字,調心以心意之統攝修練,了之其中變化,別無他法,凡其理之根本在於息身心此三大原則,尋其本源而加以修練,如是而已。
這類發展最多,養氣煉丹本是為延年益壽,這是其主要宗旨,因潮流關係故學習之人口必較多,也是近年來主要發展的導向,商業化及企業化最盛行的類別,故偏離本質質變事情也跟著較多。
(2)、技擊、武道類:此類分為一般武術教學及訓練,因應比賽及一般喜好武術者而設。大可區分二類,一為因應政策所需之選手,二為純為愛好武術者,選手性大多是因應比賽為政府主導,武術愛好者為民間所推廣為多,這類教學性質可分為兩大類,傳統武術與新武術為主要,但有少部分是創新得綜合性武術,比較傳統性,發展較沒有熱絡有其侷限,商業化的及企業化經營的不多,通常都是以協會發展的較好,個人的發展必定比較弱,但是必要有活動配合如比賽之類,否則難以壯大,但是受到潮流時勢影響許多協會也受到衝擊與面臨兩難,必須接受新武術及其他的資訊。然武術技擊原本與軍事息息相關,至武器發達後,此類轉變為保全業及選手練習者多。自古修習傳統武術的人,原是於自衛防身,故以技擊為宗旨,這原是武術基本的本質,在嚴格修鍊中,進而有順序的訓煉,砥礪身心,外練筋骨皮肉,內練一口丹田真氣,是武術必要修行的根本,也是技擊之功能也,精於此武術之類之人,可以以氣行力用氣勁傷人,能殺敵人性命於瞬間,雖然說是容易,然要有此能力者就大不易,一般皆有名師之心傳及習者之體悟苦練,成功者百人僅一二。但是因科技之發達軍事及武技之用功能減少,也隨著法治社會的架構,武道武技之用已不負重要,隨著只限於比賽之中生存。但崇尚武道之人,重俠義仁風,亦有人喜愛,因應武術本質,本有技擊防衛之功,所以此類發展有一定存在價值,是不會消滅。
乙、民俗療法類:
古人常說未先學武先學醫,醫武之學其實有所相通,相互參學是必然之道。在衛生署法令中第82075656號條文中規定,凡跌打損傷推拿、青草藥洗、外敷膏藥、按摩、指壓、刮痧、腳底按摩、拔罐、氣功、內功、香灰神符、收驚等12類皆是民俗療法類,這12類有1/3是國術館範圍內常見的醫療。在早期國術館中,也經常經營以此維生這類最多,但由於醫學進步,交通、資訊發達以及一些醫療法的限制,相對的已經在勢微,伴隨而取代的是興新的養生館。
(1)、民俗療法類:這一類最為明顯,也最易區分,其人數亦為最多,但大部分多部專精於武術,蓋古時有云:未先學拳先學醫,何況以前醫生本身就少,而習武之人對筋骨自然輾熟,練拳又因傷害多是難免,常有武師兼之。所以從武術類中分離而出,是有其必要性,因為其中有許多只是會醫療不會武術,如此較不會目的相混,所以許多武術協會,相對也成立民俗療法協會,是可以證明。蓋在經濟效益及謀生的需求下,對一般武術館而言治理跌打損傷的工作,通常遠超出對武術的修煉了。
這不全然是壞事,像在地方鄉里的民俗醫療上,治損傷的青草店、接骨所、武術館對國術醫療保健貢獻甚鉅。對武術而言,醫學並用是可以相兼,跌打損傷、點穴推拿、接骨治病的醫技,這種傷科研究是必須的,在中醫上傷科和針灸學一樣,同是中國醫學中一套有理論及有系統的學問,就連許多中醫師對傷科也是不甚了解,惜因無人研究,日漸式微。像一些高明老接骨技師,接骨不用X光,接骨技術的效果,比西醫使用夾板、鋼架,有過之而無不及,接續斷骨康復之後,少有後遺症及併發症。
就現在,針灸日漸受到世界尖端醫學的重視並採用,再者自然醫學亦被重視,而跌打損傷、青草藥等中國傳統民俗療法,也應做文化財產的保存工作,如果以現代醫學的科學性來作分析研究,相信必能在這方面,更能造福更多人群,更使民俗療法功能更發揚。
丙、藝術表演:
這類團體比較少,因其必須具備舞蹈的基礎或是劇團表演的背景,通常多是一些舞蹈團或是藝術表演團兼之,其實他有提高武術藝術價值及表演地位的作用。
(1)、藝術類:武術走舞台表演,近年來也是一種趨勢。但是此一類的技巧,主要重在表演,講求姿勢之美,較不重姿勢之力,古時武者稱之花拳繡腿,蓋因其姿曼妙柔順如春花,其勢威武不足如秋霜。但是因應休閒潮流及藝術風潮,仍不減其風采,反有大行其道,其實藝術表演提供欣賞,並兼收活動身體之功,倘若論及攻擊自衛,則顯然有力不從心之現象,但此不是其主要目的。那麼這一類的其實在民族舞蹈、劇團上常常看見,其實亦有許多武生也練武功,表演時配以國樂節奏,更能表現我民族精神,或以現代舞蹈方式如「雲門舞集」,創造出另一種風格舞姿或搭配新武術,更能發揮我民族藝術,也是一種創意的表現;又如琥珀劇團,也將武術以舞台劇的方式表演,呈現換然一新面目,豈不是更令人刮目相看。而藝術表演類,在目前及將來,與舞蹈藝術暗相重疊趨勢,也愈來越多合作以謀求生機,當今的工夫舞、扇子舞、傘舞、劍舞等,這些是在電視電影各媒體多是常見。 (2)、民俗特技類:民俗技藝亦是我們寶貴的文化財產,其實它代表著一個時代地方風俗的特殊價值,自然是值得保存的。在台灣的許多傳統體育或民俗文化活動,如氣功、武術、舞蹈、宗教、醫療、節慶祭典、競技或運動(sports)等,都涉及身體運作,長期以來,與國人生活密切結合在一起,是文化的一部分,而非僅只是個別存在的現象(許義雄,民92)註24。民俗技藝活動代表一個民族特有文化的體現,優秀的民族就有出色的民俗技藝。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自古即展現其民族文化之豐厚,其體育活動發達之早,遠勝於歐美其他國家;而民俗技藝類的體育活動,更是十分豐富及多采多姿(林英亮,民91)註25。做為人類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民俗技藝活動與創造人類文化的基礎或人類創造的文化成果─身體、精神、健康、體質、勞動、軍事、教育、祭祀、娛樂、經濟、交往、自衛、社會化等之間不時發生聯繫,促進自身和與之相關文化及人類的發展(易劍東,民87)註26。 在一些電視劇上看到民初,耍把式、跑江湖,或是一些耍把戲的,或特技團,他們都有一手絕活,這些都是他們吃飯賺錢的本領,耍罈子、摔角、玩飛叉、飛刀、千斤擔、變戲法、吞火、疊羅漢...等等,表演起來自是好看,人人為之喝采、稱讚。在台灣,每逢節慶,地方上廟宇神壇常有宋江陣、踩高蹺、舞龍、舞獅、陣頭之類的陣容,而有些江湖戲團,如早期北港六呎四,廟會賣藥,常有喉頂鐵條、睡釘床、砸石塊、汽車壓腹等等表演,這些特技硬氣功,我們將歸入民俗性的特技方面。但由於時勢變遷,此類已漸漸式微,早期在過年過節電視媒體還可見,現今大概僅在廟會夜市集會可以看見,就連常在大型場合表演知名度很高的李棠華特技團也解散,真是時不我與,可見其維持之不易,即因社會變遷快速,與許多休閒管道的興起所致。但近年來受到地方性及本土化觀光發展原因,使得民俗文化又受重視,文化觀光的興盛所致,觀光局及文建會或其他主管部門,應給予適當的輔導與重視,使其不致湮沒失傳,於民俗文化之保存得以生存。況且,在某些場合上,這些特技也很能達到表演效果,可以做到民俗才藝交流的目的與功能,並建立地方特色與國民外交。 然而這類已經嚴重斷層及式微,原因:人員培訓困難,經濟負荷大,在本質上特技類以藝搏人一笑,且在多元化的電視節目的影響下,及這種為生活所需的工作,已不是需要,而且經營管理通路是一大問題。隨著消費著需求的改變,而逐漸不需要這一類,再者其訓練常只於皮毛外相,與國外大型馬戲團相比之下,專業性就較薄弱,多角化經營也少,在缺乏文化精神的培養,所以不易生存,更不用說是坊間的特技團,更難登大雅之堂,只顯得流於俗氣,是值得思考其方向未來。
丁、休閒養生類:
(1)、休閒養生類:台灣養生產業近年來,因外在休閒市場的驅策之下日漸蓬勃,已掀起一片熱潮,早期的發展型態多是小型養生館或是個人教室的型態,多數是源自於一些氣功武館的改變,也是受到西風影響,如:有氧律動、瑜珈、有氧拳擊等所致,一些武術從業者,亦開始跟進轉業,自從美式大型健身中心賣場引進台灣,漸漸的現在有許多傳統養生俱樂部,也隨著模仿大型健身房的形式,在民眾的多元需求,台灣既有的小型養生產業已漸漸不受青睞,繼而興起的復古之風,如氣功休閒館及瑜珈養生館或是複合式的養生館等的休閒館然已悄悄興起。不同以往的從以往40-60坪氣功教室的規模增大至數百坪,對台灣健康養生產業帶來不小的震撼與衝擊,可見養生市場之大,也是未來主流。談到這裡主要顯示,武術功能其實也具有養生之功能,在養生市場,它可以成為週遭附屬產品,新的市場趨勢他的需求越來越大,已漸漸的在社會蔓延燃燒著,養生類產品相當多元,涵蓋內容相當多,幾乎收攝食衣住行育樂,這一類可以說是綜合類,有結合氣功、有結合武術、亦有結合舞蹈、瑜珈、食療等,然對武術而言是其中一項,這裡指的是休閒養生類的武術,如養生運動操或導引武術之類,由於它們具有活絡氣血、舒筋展骨、健身利生的功效,對不堪劇烈艱苦的練武者而言,是一大福音。
由於科技化使得現代人生活忙碌,緊張、精神焦慮,神經耗弱,這已成為普遍性文明病,尤其是科技越進步,越方便則文明病越多,那麼結合養生運動或養生概念的拳術孕育而生,或有改編或融合外來等,以其舒筋鬆節的特性,針對文明病的病人獲得良好的鬆弛和休息的效果,也是時勢所需,是為利己又利眾之事。因此,領導及習練這類性質拳術的人,若能與中西醫學界合作研究,以科學性醫理上之精華,更加醫學佐證,發展出有系統、有方法的養生武術運動,像現代的瑜珈術一般的科學性,並且印證中國特有武學養生觀點,如同一些養生動功導引功太極導引等,這對於人群之貢獻是不可限量,一定可以風行世界,這是目前人們越來越喜愛的運動。
肆:結論
現今社會已不需要軍事性質的武術(搏擊、散打等多轉為軍、警、保全業為主),需要的是武術中的養生、健身、防身、表演,所以該如何讓大眾接受呢?只好包裝然後行銷了,然而,包裝行銷也是各學院所教授的要點,所以,日後武術將會有被當成商品來行銷的狀況,如此像籃球運動一般,也是利用包裝行銷,這可能是另一種出路。早期武術在民間思想關係,受到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影響,是一個衝擊。再者以前武術多與江湖賣藝及黑幫社會掛鉤,使得形象低落,武館領導人素質相差懸殊,品德一時優劣不齊,對於武術也造成衝擊。還有新武術在中國大陸大力推廣下,將更為蓬勃,並對傳統武術也有抑制作用。現在的教學及專職者大都為了比賽,比賽拿高分的條件就在動作是否好看,然新武術動作較華麗自然較容易得名,況且在大陸壓力下,亞運所比的指定套路與2008年奧運表演賽的指定套路,當然是新武術是不可抹滅的事實。
就文化觀光產業而言,武術有多一種活存的生路,然開始受到政府的關注,國內的道統武術常與廟會結合,形成台灣特有的民俗文化,這種源自於觀光運動的構思,或是文化觀光結構,勢必是武術未來主要發展方針,武術除了有健身與防身的功效之外,有著人親鄉土親的功效,這也形成國外人士到台灣參觀與學習武術的熱潮,譬如:大甲鎮瀾宮每年的廟會也是一個武林盛會,除了為當地帶來觀光熱潮外也有著文化保存的價值,也是本土化的推銷,武術的熱潮也蔓延到全世界,或是內門宋江季等,勢必可以引發另一種生路,然而行銷做的最好的是中國的少林寺,等同於以企業方式經營,結合文化觀光的模式,是一國術上史無前例的創新。
前面將武術略分六種類型,我們當前面臨了一個決定性問題,我們的國術應走那個方向,其實是未來施行的策略。武術大師劉雲樵提到,世界各國固然已形成一股「功夫熱」,然而能左右這股熱潮的,當然是我國、大陸及日本,原因是這些國家為大多武術的起源者,尤其是中國武術更是百家濟濟,千門爭鳴,為武術之大宗。但日本以其專注狂熱及精工細膩的民族性和高科技技術,這二十幾年來,不遺餘力大舉吸收兩岸中國武術,深入鑽研,然其搜羅之廣,足以為我們訝異,從歷史資料得知,像柔道、空手道、劍道以及茶、棋、書諸道,本源於我國,現在卻異邦興揚其道,當知是嚴重事實,所以在文化還未全然流失之前,必須有所警覺。大陸現已全力發展其「樣板武術」,雖說樣板,然其集上述六類中之特技、美藝、健身、丹氣功夫等各類特長,並加以專業化訓練,亦是花俏好看,雖然我們稱花拳繡腿,但事實其對武術技擊亦也下其功夫,也非全然花拳秀腿,並就制度面而言,樣板武術勢必是發展的現象及趨勢,事實上在其推行或比賽上都較優勢。然新武術搭配套路純熟和一些難度較高的動作,在表演有絕佳效果,嚇唬外行人或西方人士是足夠的,因為這些表演以西洋的運動而言是較難以辦到的,自然容易使他們信服中國武術,但是易誤導他們對武術的認知就是如此德性,但我不認為此法能長久實施,因為西方人士在訓練上強化,亦能達到此表演水平及功力,所以差別的應是在武術內涵,是較難養成的。
未來,武術在發展方面將大致朝兩大方面進行,在翁志成(1992)註27也提到1.健全觀念2.強化民間社團3.研編國術統一教材4.加強台灣國術與學校結合5.實施專業証照制度,然我綜合整理為下:一、制度化,二、包裝行銷,三、觀念釐清,四、強化社團組織,五、學校培育,六、政府的協助。一、在制度化可分兩個方面,傳統與競賽兩種,競賽制度化就是在競賽規則、裁判法、競賽內容、運動員等級制,及段級制的確定,現在武術專業訓練主要是文化大學武術系與各體育學院,而訓練出的學生也就是未來的教練,因為教學上的統一與一致性,導致裁判與教練在想法、做法上的一致性,所以也漸在比賽上、教學上形成了一種制度,然而若從事教練工作者及相關工作者的人員相當少的話,其實對於制度化的推動將會受到影響,所以說我們培訓出來的學生,若沒從事武術運動將是一種人力資源的浪費,而且各學院主體目標若沒明確或落實,也如易產生衝突與對立,易加速分裂。而傳統的制度化比較複雜,通常採用認證段級證,為了保護特立性的存在,所以不能統一教學,必須要有多方思維,各自發展,但是勢必施行相互認同,不能任其自生自滅,易會產生隔閡及對立。二、採用行銷與包裝,現今社會為流行及能發展快速,以商業手法包裝行銷武術是必然的,否則會快速的淘汰,多與地方特色結合,發展觀光文化產業,以求生存。三、觀念的釐清,所謂正本清源,國術涵蓋種類多元,但也無傷大雅,但觀念不清才是源頭,觀念清楚包容性才能確立,才能相會共融,所以必須宣導尤其是協會民間推廣團體等並使民眾國人清楚分類即可,這就是學校、協會與政府的問題。四、各社團必須相互協助,而非相互排斥,中國武術相對立的觀念過重,門戶之見形成圍牆籬藩,再者主觀性過強,也是導致發展的阻礙,各自行事沒有主導性,缺乏團體戰是一種錯誤的行為,例如:何以空手道、跆拳道可以世界性普及,國術發展遠比這些武術早發展,卻無法做到,值得思維,甚至有些協會,私人把持利用,破壞和諧及專業性或淪為斂財工具,不可不做釐清。五、學校的培育沒有遠景規劃,沒有確立的宗旨及目標,也沒適才適用,專業人才沒有在從事專業工作,何能長遠這就是問題,儘管說的冠冕堂皇,也只是空談。六、政府的協助,在某些問題各協會紛亂或是無主導者,政府是帶領前瞻的一個單位,而且在政府也要有所規劃及遠景,若政府不重視此文化財,不鼓勵人民協會的發展,說要國際性是不可能,就連自我生存也是問題,這是必然現象。
因此,當我們面對日本、大陸的這種蓬勃發展趨勢在有計畫有組織性的施行下,我們若是故步自封,止步不前,無疑自陷絕境,要緊的是我們應該往那個方向走,才能開展新局面呢?這六類只是區分走向,實質上無法全然分離,從這六類作取捨,是要導出一個新契機發現問題所在,當可比較出要走的路,現今國內的師資人才漸已凋零,要想和人一爭長短,勢必要有一套辦法,努力落實,方有生機。對於舊有傳統武術,亦不可揚棄這內涵是一種文化特色,有個別性,特立性較難模仿,像大陸的樣板、日本的武士道難以吸取的,也較不易學之。劉雲樵(註28)這一類正統武術,才真正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道統,一以貫之修身明心的功夫,用來啟蒙訓學、為人處世,進而安邦定國,乃至恬淡終老,是一輩子也學不完的學問,雖講武學,內涵文學,孔子所強調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道理,也就是這個意思。事實上只是說明於內涵之不同,其實傳統與新武術之差別,只在於有沒有受過長時間的文化洗禮,而時間是過就沒有的東西,事實上差別在內的文化傳承的意義,別無其他。
在文化意象成為追尋的潮流之中,現今武術為全球風行的運動,自是自然現象,台灣實是武術寶地,在明末武術已傳到台灣,後來清朝兩岸武術的交流,隨著國民政府輾轉來台,更帶來了許多中國各種拳術,這種衝擊交流台灣武術形成台灣特色,開展成一種新的風貌新格調,且台灣經濟繁榮政治安定,許多民俗文化被保留下來未被破壞,因此台灣武術保留著大量的傳統武術,在自由開放體制下,得以及早接觸各種武術,如空手道、柔道、跆拳道、劍道、拳擊、合氣道、卡波拉、格雷希柔術、泰拳等武術,使台灣展現百家齊鳴的盛況,各地都有不同的武術團體推廣,極其興盛,更有許多新融合的武術團體,所以說台灣是學習武術的一個大鎔爐。這種變化對於傳統武術發展,就傳統文化來說,是不甚樂觀的,現在大家注重的經濟效益,向錢看齊的心態,是不可苟同的,但是面臨生活之道卻是不爭事實,大量的改變原有風貌與保有原有武術的人士形成對比與衝擊,不只是武術面臨的問題,更是文化界上的大問題。像新武術只求招式的華麗,而失去了真正傳統的實戰性及其內涵之武學哲理與武道精神,這也是趨勢所使,而且傳統的套路會漸漸被改變成半新武半傳統,為因應喜好而孕生,因為真正的新武術沒幾個人練的起來,是為少數運動選手而設置的,而且年齡限制相當很大。新武術是對於中國傳統武術是一種衝擊,確實使人慨歎中國武術的轉變,此固然多半由社會文明變遷所造成,但這不是一昧的感嘆與指責,可能是發展目標之偏差所致,也多是人為疏失,而傳統是否有因應之道,亦是要注意,對於先人所珍貴的傳統,我們卻棄之如敝屣是有偏失,大家都了解文化失去是不復尋覓,但也不必封存在些許舊有文化遺產中,然世界千變萬化,若沒意識到危機,一時疏忽無法挽回劣勢,不得不謹慎小心。
如何在創新與傳統中尋求一個平衡點,這只是人為問題,就台灣武術未來的方向,是持有樂觀的態度,6個分類是為能尋求出缺點,依循上述的解決方法,在這區分中追尋生機,現在不少人風靡太極養生、氣功等等,在包裝行銷以及制度化、系統化之下,定能滿足社會需求。或許未來武術界將是全新的面貌,或許未來講到武術,想到的只是養生、氣功、休閒運動,但,最終還是不要忘了,武術是先賢千年流傳下來的好文化,有必要去追求、有必要追求,更是需要保存傳統,它是一定存在,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利用包裝行銷也可以使之長存。所以分析及分類是為給一個發展的明確方針,總結是合作共生,與新社會觀念結合產生新利基,也是為開拓新舊並存的利基,兩者並存是最大目標,兩著並非以衝突為結束,應以合作為開始,這是未來需要努力的方向。
參考資料
註1、李章智(2005):《中國功夫-猴爺》。台北市:明日工作室出版。
註2、劉雲樵(不詳):〈國術應走的方向〉。
註3、李章智(2005):《中國功夫-猴爺》。台北市:明日工作室出版。
註5、陳丁林(1998):〈廟會中的民俗藝陣〉。《南瀛文獻》42期,69-123頁。
註6、李章智(2005):《中國功夫-猴爺》。台北市:明日工作室出版。
石萬壽(1976):〈明鄭的軍事行政組織〉。《臺灣文獻》26:4/27:1。
註7、內門鄉介紹(2006):http://www.kh.usc.edu.tw/tic/scTourism.Pace.htm
羅漢門文化巡禮(2006):http://www.trongman.com.tw/abook/a124.HTM
註8、郭弘斌(2006):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2/50.htm
漣漪部落(2006):http://blog.sina.com.tw/16270/article.php?pbgid=16270&entryid=2495
維基百科(2006):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4%AA%E9%96%80
註9、石萬壽(1986):〈家將團:天人合一的巡捕組織〉。《臺南文化》22。
石萬壽(1984):〈家將團:天人合一的巡捕組織〉。《史聯雜誌》4。
註10、邱創煥、林洋港、李登輝監修,劉寧顏總纂(1990):《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
註7、內門鄉介紹(2006):http://www.kh.usc.edu.tw/tic/scTourism.Pace.htm
羅漢門文化巡禮(2006):http://www.trongman.com.tw/abook/a124.HTM
註8、郭弘斌(2006):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2/50.htm
漣漪部落(2006):http://blog.sina.com.tw/16270/article.php?pbgid=16270&entryid=2495
維基百科(2006):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4%AA%E9%96%80
註9、石萬壽(1986):〈家將團:天人合一的巡捕組織〉。《臺南文化》22。
石萬壽(1984):〈家將團:天人合一的巡捕組織〉。《史聯雜誌》4。
註10、邱創煥、林洋港、李登輝監修,劉寧顏總纂(1990):《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
政治志,法制篇。臺中市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寧顏(1990):〈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五)武備志保安篇〉。台中:台灣省文
獻委員會編譯。
獻委員會編譯。
註11、廖貴莊、廖錦鎊(1989):〈慶祝崇遠堂建堂六十一年週年及整修竣工感言〉。張廖元子公族訊,3,1-3。
註12、麥偉文(2001):《西螺七崁 : 阿善師傳奇》。台北市:聯經。
莊嘉仁(1993):〈清代台灣民間習武組織-西螺振興社之源流及發展初探〉。 國術研究,2(2),15-30。
莊嘉仁(1993):〈清代台灣民間習武組織-西螺振興社之源流及發展初探〉。 國術研究,2(2),15-30。
註13、廖丑(1998):《西螺七嵌開拓史》。台北市 : 前衛出版。
註14、劉正添(1990):福建少林拳。台北:藝園出版社。
莊嘉仁(2004):《台灣武術的發展與變遷》。台北:武壇出版社。
莊嘉仁(2004):《台灣武術的發展與變遷》。台北:武壇出版社。
註15、林伯原(1996):《中國武術史》。台北市:五洲出版。
林伯原(1989):《中國古代武術論文集》。台北市:華聯出版。
http://tw.myblog.yahoo.com/kry11.tw/article?mid=9&prev=28&next=8
註16、林伯原(1996):《中國武術史》。台北市:五洲出版。
任海(1993):《中國古代武術》。台北市:臺灣商務。
中國大百科智慧藏(2006):wordpedia.pidc.org.tw
註17、林伯原(1996):《中國武術史》。台北市:五洲出版。
任海(1993):《中國古代武術》。台北市:臺灣商務。
蘇桐鳳(1996)。《中央國術館史》。中央國術館史編輯委員會,黃山書社出版。
http://www.secretariat.fcu.edu.tw/data/president1.htm
註18、鄺元亨(1997):〈探討新武術與傳統武術的異同及如何推動傳統武術〉。
周桐(不詳):〈探討新武術與傳統武術的異同及如何推動傳統武術〉。
曾德寧(不詳):〈探討新武術與傳統武術的異同及如何推動傳統武術〉。
應芬芳(不詳):〈探討新武術與傳統武術的異同及如何推動傳統武術〉。
皆發表於2006/8/9 http://www.hku.hk/cmaclub/resource-center/main-resource.htm
註19、張伯夷(1998):《當代台灣國術史料彙編,第一輯》。台北市:逸文出版社。
台灣省國術總會:http://ctma.myweb.hinet.net/
註20、張伯夷(1998):《當代台灣國術史料彙編,第一輯》。台北市:逸文出版社。
中華民國國術總會:
台灣省國術總會:http://ctma.myweb.hinet.net/
註20、張伯夷(1998):《當代台灣國術史料彙編,第一輯》。台北市:逸文出版社。
中華民國國術總會:
http://www.rocsf.org.tw/about_us/about_us_7_page.asp?file=D612061018251.htm
註21、張伯夷(1998):《當代台灣國術史料彙編,第一輯》。台北市:逸文出版社。
太極拳總會(2006):http://www.cttaichi.org/about01.php
註22、中國文化大學國術系(2006):http://www.cma.pccu.edu.tw/main.php
註23、23-1、劉雲樵(不詳):〈國術應走的方向〉。
註21、張伯夷(1998):《當代台灣國術史料彙編,第一輯》。台北市:逸文出版社。
太極拳總會(2006):http://www.cttaichi.org/about01.php
註22、中國文化大學國術系(2006):http://www.cma.pccu.edu.tw/main.php
註23、23-1、劉雲樵(不詳):〈國術應走的方向〉。
國術研究中心(1992):〈國立體育學院國術研究中心專題研究發展重點規劃草
案〉。《國術研究》第一卷,第二期,123-127。
註24、許義雄(2003):〈台灣身體文化與體育的出路〉。《學校體育》13卷2號,
註24、許義雄(2003):〈台灣身體文化與體育的出路〉。《學校體育》13卷2號,
135-144頁。
註25、林英亮(2002):〈快樂玩陀螺〉。《大專體育》,63期,71-82頁。
註26、易劍東(1998):《體育文化學概論》。台北市:文津出版社。
註27、翁志成(1992):〈台灣地區國術的發展與革新之我見〉。《國術研究》第一卷,
註25、林英亮(2002):〈快樂玩陀螺〉。《大專體育》,63期,71-82頁。
註26、易劍東(1998):《體育文化學概論》。台北市:文津出版社。
註27、翁志成(1992):〈台灣地區國術的發展與革新之我見〉。《國術研究》第一卷,
第二期,99-105。
註28、劉雲樵(不詳):〈國術應走的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