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扣摆步看八卦掌走转的规矩
一般认为,八卦掌就是转圈的拳法,这话不尽然。转圈,不是判定八卦掌的主要标志,扣摆步才是主要标志。尽管八卦掌很讲究走圈,以至形成不同风格、流派 的走转步法,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靠扣摆步掌握行走方向的。如同形意拳的“三体势”是该拳种的代表形象一样,“扣摆步”是八卦掌的代表形象。扣摆步是指演 练八卦掌时,后脚(设为右脚)前趋趟至前脚(左脚)内侧时,在磨膝擦胫的瞬间,身体以左脚掌为圆心(左脚原地不动),迅即向左拧旋一个角度。随转体,右脚 相应内扣同等幅度并趟过左脚,在全身整劲的催动下,扣落在左脚外侧的前方,右脚这一步就趟出了一条弧线。接下来进左脚经右脚内侧前趟,此时身体再以右脚掌 为圆心向左拧旋一个角度,催动左脚摆出同等角度趟出着地。此时左脚从离地前驱,到靠近右脚后摆出角度,再向前落地的轨迹是一条折线,也即是等分右脚弧线的 两条弦(见图1)。照此法,保持步幅走下去,右脚就趟出一个圆圈,左脚则趟出了这个圆的内接多边形(见图2),这就是八卦掌左旋转法。身体拧旋方向、角度 和步幅的变化,决定双脚扣、摆角度变化,走圈的直径和路径都会相应变化。但不管身体拧旋的角度有多大变化,腰身总是通过一斜一正的扭旋,带动左、右脚摆扣 同等角度,使身体沿脚趟出的方向前进,形成角度多变、曲折迂回的行走路线,这就是八卦掌行步走圈的由来,也是八卦掌“扣为变,摆为用”,避实就虚,斜出正 入的攻防原理。练八卦掌一定要正确掌握扣摆步的动作要领,扣摆步走好了,大圈小圈都能随心所欲地转出来,不存在大圈好转小圈难练的问题,复杂一些的曲线, 如走“8”字、飞九宫也不难掌握。扣摆步走规矩了,锻炼时,感觉身体舒适。身体舒服,才有战斗力,用于搏击,可以遂行各个角度的攻防。相反,单纯把走圈作 为训练目标,注意力很容易放在双脚的找圈上面。腰和胯死死的,腰身调整不到攻防方向上来,使身体由不停拧旋的动态,变成腰扭曲的常态,总是难走稳。长时间 处于这种异常体位,身体别扭,容易造成骨骼、肌腱、脏器气血不畅,不仅对健康不利,更难掌握八卦掌攻防的真本领。练八卦步离不开划弧走圆,但不是为转圈而 转圈。拧旋走转是扣摆步连续起来的轨迹,这既是练法,更是用法。八卦掌与敌交手时,并不像一些影视宣传那种样子必须以自己身体的侧面去接敌,八卦掌正常姿 势也是正面对敌,他与主要依靠直线运动拳法的区别在于,八卦掌与敌一照面,在步法上往往走出一个扣摆步或扣摆步组合,随扣摆、摆扣幅度的变化,身体拧旋角 度不同,进退幅度不等,形成多种几何形状的行走路线,即步法。每一步都落在我顺敌背的有利位置,即每一步都走在对方“八卦图”的某个“卦”位上(见图 三)。这里看不见八卦的转圈,可这就是内行人眼中的八卦掌。相形之下,摆出个侧身与敌过招的架子,左旋右转的与敌兜圈子,才算亮出了八卦掌的相,就肤浅了 (见图四)。遗憾的是,一些宣传落入了这种俗套,像是一把双刃剑,即宣扬了八卦掌,也扭曲了八卦掌的形象。传统八卦掌的套路,如老八掌、连环掌等经典套 路,腿脚的扣摆步里面无不暗藏玄机。八卦掌前辈、一代宗师刘德宽在清护军营教练八卦掌,从集体列队教学需要出发,编创了直趟八卦,虽不见走圈,却是演习和 使用八卦掌扣摆步的范例。沿袭到现在,演练直趟八卦掌脚下不能丢了扣摆步,否则,两脚直来直去,八卦掌的风格就湮没了。
二、从扣摆步看八卦掌技击的风格
自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在京授徒,这一拳种就以技击性强著称于世,被誉为最著名的内家拳之一。由于八卦掌的拳理源于道家的易经学说,理论本身艰涩难懂, 所以从八卦掌面世至今时间虽不算久远,原始史料却流传很少,这既与师祖董公及身边弟子中少有文人出身有关,也取决于这门武艺的理论并非繁琐庞杂。只是经后 来不断有人在八卦掌与易学理论关系上舞文弄墨,在一些方面把八卦掌拳理搞的玄而又玄,繁缛不堪,甚至被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人们普遍认为,先祖董海川善因人 施教,教授内容并不繁杂,却能在短期内培育出一大批享誉中华的武林高手。这与许多人带艺投师,武功基础好有直接关系,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折服于董先师门下 后,经八卦掌技艺的点化才使其武功高强的。由此发人深省的是,八卦掌一招一式动作奇特,明显区别于其他传统武术门派,它究竟奇特在哪?风格魅力显在何处? 值得后人研究。
话题必需再回到“扣摆步”。在研习八卦掌的时候,人们会发现:八卦掌的攻防动作步法很丰富,但主要依托扣摆步,这与主要依托弓箭步、骑马蹲裆式、虚步、仆步等步法的拳种形成明显区别。由此可知,探讨八卦掌的风格魅力,必须着眼“扣摆步”。
扣摆步有两种走法。一种是“内旋”扣摆步,行拳换势时外脚扣、内脚摆,身体面向圆心方向拧旋;第二种是“外旋”扣摆步,行拳换势时先摆外脚、后扣内脚,身 体背向圆心方向拧旋。这种“外旋”摆扣步只在第三掌——顺势掌中出现。其余七掌均使用“内旋”扣摆步行拳换势。如果把这两种扣摆步的技术含义搞明白,那就 不难理解为什么讲八卦掌的功夫在于走,更不难理解以练走见长的八卦掌为什么出功夫快了。
“内旋”扣摆步技击含义可以结合一些典型用法加以理解:如“老僧托钵”一势在直趟八卦64掌中共出现9次,这不仅因为用它作为起式、收式反复出现,更 因它简练、实用,才反复练习。老僧托钵(右式)的练法是:左脚向左前方扣步,同时上身向右拧旋,右脚经左脚内侧随转体向右前方摆步,走出一个完整的扣摆 步;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与右脚齐出,右脚落地的同时,打成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右脚在前、左脚在后的“老僧托钵”势。它的技击含义可以理解为:对方攻来, 自己手脚齐动,束身偏闪,左腿趟出扣落在对方右腿一侧(一般找对方前腿),以左臂出冷手化打对方进攻之手,身体迅即拧旋,使自己的鼻准与对方之右耳相对, 右腿随身体的拧旋,脚尖摆出一个角度,选择对手身前、或前后脚之间、或身后,以全身整劲趟出,配以身法冲撞、手肘击打头部,对方从头到脚无处不受力,在我 摆出之脚落地后形成的羁绊作用下,可向他自己的前、左、后方(依我右脚所落位置)跌出(见图五)。这一用法的关键技术在于用扣摆步占卦位(占敌位)、欺敌 身。相形之下,不走扣摆步,采取正面进步接敌,一手防,一手攻,身体与敌保持一定距离,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攻防技术,但就腿的使用来讲,似乎未能充分显示 出八卦掌技击特色。
“外旋”扣摆步技击含义也可以结合着典型用法进行简单描述:比如.直趟八卦64掌中的“脱身化影”,是用“外旋”扣摆步,即当敌来攻,自己后脚外摆, 双臂化打敌手,顺势把自己一另只脚扣在对手身前,甚至过其双脚后落地,形成自己肩背部挤靠对手,很像中国式摔跤中的“变脸”动作,随着身体拧旋,用扣入之 腿的膝法或脚法摔倒对方,动作做大一些,可成过胯、过背、过肩摔(见图六)。这一用法的关键技术仍在于用扣摆步占卦位、欺敌身。用到纯熟时,靠扣入之脚, 身体一晃,就把对方放出去了。
上述“内旋”扣摆步、“外旋”扣摆步技击含义只是个案,不能完全说明扣摆步的用法含义。与人搏击,情况千变万化,双方都在随机应变。只要按规矩学好扣 摆步,就牵到了善用扣摆步的牛鼻子,找到了学习八卦掌技击风格的门径。从而去体会八卦掌这门内家拳种少有窜蹦跳跃,多无大开大合,具有“打拳如走路”, “打人如亲嘴”,以及打人不露形,打人必打到,拳打卧牛之地的特色。
三、从扣摆步看八卦掌拳法的劲道
社会上关于八卦掌发力特点的论述很丰富,多给人以裨益。在这方面,把扣摆步做为一个视角,也有助于对八卦掌“劲儿”的专题研究。
有人讲,武术教学中善学的学“劲儿”,不善学的学“招儿”,此话不无道理。“招”,作为先人习武用武的技艺结晶,是后人演武练功的好教材。但学招、用 招不能生吞活剥。在别人手里是“一招儿鲜”,到自己手里就不一定灵。正如“一力降十会”、“以巧破千斤”这些拳谚所讲的“劲儿”
首先,扣摆步是使八卦掌的劲儿独具特色的重要基础。攻防动作中左旋右转的扣摆步,使身体不仅围绕目标公转,同时产生自传,加之肢体各部位相应圆活配 合,在三维空间中形成了一个力的集成。这种与众不同的技击模式“劲儿”也独具特色,如一代宗师孙禄堂曾形象的比喻“太极是皮球,形意是铁球,八卦掌是钢丝 球”,还讲“太极如化影落空、形意如扁钻强弩,八卦掌如大蟒钢鞭”,八卦掌在冲撞、弹抖、震颤、缠裹等速度极快、力量极大的巧劲之中,产生杠杆力、斜面 力、滚轴力等极富物理力学原理的矢力,只要与攻击目标一接触,使对方失衡、拔根、跌出; 其次,扣摆步是出招发力的主要时机。一扣一摆的动作,前脚如犁地,后脚如推磨,全身呈鹰姿、龙形、猴像,一摇一转、一束一展、变走步为凝聚与释放肢体力量的过程,使绵绵不断地能量转化为“冷、弹、脆、炸”等多种形式的劲儿; 第三,依据站位原理,靠扣摆步调整身体方位,斜出正入、以正打斜,占据卦位优势,取得战术上的机动和战略主动,形成顾打结合、攻防一体,后发先至、以快制慢的发力特点; 第四,扣摆步融进了脚、腿、膝、胯的攻防动作技巧,被称为八卦掌“72”暗腿、暗脚,下肢的作用被发挥到极致,使对手下盘步步都处于被攻击状态,身体极易失去平衡。像程式八卦掌,尤善摔法,由此可见一斑。 八卦掌师承关系: 李存义——王子翽(天津中华武士会)——闫忠琪——吕鸣捷 董海川{ 程廷华——程有龙(天津道德武学社)——曹金峰——吕鸣捷 活手八卦掌师承关系: 石澤(绵张拳21代传人)——吕鸣捷 |